【記住鄉愁】 鏡頭定格在2005年10月25日,一個靜謐的午後,這是我記憶中的安海……
水上捉鴨
傳說國姓爺練兵
端陽演武,擂響龍船鼓
遊戲競技的漢子,似鴻雁
扇動著翅膀
掠過橫臥浪尖的竹竿上
探籠取鴨
三百餘年濤聲依舊
旋起海峽風
安海港「水上捉鴨」的演武風尚已流傳數百年。
一根長約六米的竹竿,需要赤腳穿越,把竹竿另一端的鴨籠打開,捉到的白鴨就是勝利的彩頭。
成功並不容易,但過程卻妙趣橫生。
採蓮安平橋
石橋的壯美
飄蕩端午時令的歌聲
番商船家
也是入鄉隨俗
喜歡嗦囉嗹
驅邪納福
採蓮祈風
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安海「嗦囉嗹」:醉舞的鋪兵、威武的旗手、詼諧的花婆、奏響的什音……踏歌而行,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饒有情趣。
安海土筍凍
走街串巷
肩挑著最為傳統的小吃
「出磚入石」的古厝邊
品嘗童年記憶
原產地的好風味
海韻豐美
在英雄故事的營養中
一天天長大
「拿起小碗,逕自灑了醬油和醋,又舀一點蒜蓉,小心沿瓷碗邊劃開,仰起臉來,一口吞下,幾乎搖頭晃腦,美美地咀嚼起來……」——《故鄉安海的小食惹鄉愁》
白鷺天堂
五里長橋
似是一支有節的橫笛
彩色的音符,吹動粼粼波光
防風林綠出屏障
潔白的精靈,翩然展翅
在海天飛舞歡歌
讚頌生態之美
安海古稱「灣海」,海岸多曲得名,安海港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加上海商經濟發達,安平商人足跡遍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貿之橋、友誼之橋、合力之橋——安平橋應運而生!
守望瑞光
歲月剪影中的將軍魂
屹立橋頭,與白塔做伴
見證數百年滄桑
古渡猶在,槳聲已遠
老態龍鐘的軀體,挺直脊樑
望眼欲穿海峽
呼喚歸帆
在安海,自古有「白塔點燈,金榜題名」的佳話。白塔為鄉人用造安平橋的余資建成,也象徵著安平橋建成之年。
它既是安平橋的橋頭堡,又作為船舶出入的航標。如今與五里長橋一起構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長虹跨海"的壯美畫卷。
古塔維修記
當風刀雨箭
摧斷欲飛的斗拱檐角
恰如鴻雁折翼,暗自神傷
有司關注著險情
十方呼籲繕葺
有一位叫張世源的鄉賢
於無聲處,慷慨解囊
默然樂捐百萬元
啟動維修
五級浮圖
重現金榜題名的氣象
為文明的古鎮
插上瑞光閃耀的翅膀
絲海翱翔
當年正值860歲的白塔,曾常住白塔附近的「老鄰居」、年近70的張世源阿伯,向晉江市博物館捐資100萬元,當作白塔的修繕經費。
這樣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千百年來,安海人樂善好施的精神在這個古鎮的馨香從未散去。
奎光勝跡
一種情懷
只因小鎮人家,無論
貧寒與富貴
都以子弟讀書為榮
五星聚奎,文光射斗
衣帶漸寬誰悔過
心存薪火
傳承書香的氣息
先賢的吟誦聲,穿越時空
為民族鑄魂
奎光閣始建於1835年,曾作為安海「小文廟」,廟內設書院、學堂,創辦於20世紀20年代的北隅小學和養正小學都曾在奎光閣設堂授課,可謂是歷史悠久。
中秋燒塔仔
也許亂世的殘夢
沉澱在秋夕的夜光
厚重的悲情
拾起碎磚瓦礫,憑弔家園
壘疊幽思
曾經是國殤的抗爭
浴火重生的願望,在涅槃中
演化成祝福
拍手歌是詩意的表達
啟迪童心
來源:人文晉江
攝影:吳杭州
配詩:顏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