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河南澠池或與之相關的成語典故
文/吳天敏
漢語言文字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形式簡潔而表意精闢的固定詞組或短語,這就是成語。成語是濃縮的語言精華,具有言簡意賅、深刻雋永、滴水藏海、折射歷史的顯著特徵。特別是其中的成語典故,更是以語言為承載,方寸之間蘊含著或驚心動魄、或感人至深的故事,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傳達著深刻的含義,是漢語詞彙中的璀璨明珠。
澠池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5000到7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首次發現地和命名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勞作,上演了一幕幕歷史活劇,也衍化出許多成語典故。
源於澠池或與澠池有關的成語,有秦趙會盟、完璧歸趙、雪泥鴻爪、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奮翼澠池、澠池之功、負荊請罪等。筆者選取大家熟知的秦趙會盟、完璧歸趙、雪泥鴻爪、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來追溯其淵源和隱含的故事,詮釋其原意和引申意、用法,以期讓讀者真切感受成語典故蘊含的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深度和現實意義。
秦趙會盟
此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為古代敵對國之間"以弱勝強"的外交範例。比喻經過談判最終達成了共識,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了和平友好。
秦趙會盟緣於戰國時期諸侯國間的相互攻伐。當時處在我國西部的秦國從秦孝公起,便萌生了「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志」,於是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勢日漸強大,成為那時的第一強國。秦國強大後,憑藉現三門峽市靈寶境內的函谷關和陝州境內的崤山的險固,向東面的其他諸侯國連年征戰,大肆用兵。到秦昭襄王時,國力更加強大。秦國三次發兵攻打趙國,強大的秦國在屢勝的情況下,仍未使趙國屈服。秦國遂派使者到趙國,提議兩國到澠池相會,以期在談判桌上通過政治與外交上的鬥爭,實現戰爭中所未達到的目的。
秦使者到趙國後,趙惠文王當時內心很懼怕秦國,不想答應赴會。但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趙王若不去,則顯示趙國懦弱而膽怯。趙惠文王權衡利弊後,決定自己帶藺相如前去會盟,國內則由廉頗輔佐太子守邯鄲。廉頗在趙王臨行時說:「若大王一月內不還,臣請立太子繼位,以絕秦望。」趙王要廉頗相機而行。廉頗於是在邊界陳兵30餘萬,以防不測。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會盟於澠池。據說秦軍當時紮寨於今澠池果園鄉的秦寨,趙軍紮寨於今縣城澠池東北的蘇村和駐師坡,秦王和趙王則分別居於今澠池陳村鄉的朱城村和朱城寨。當時秦王住西城,趙王住趙城,兩地相距約一華里,後人曾將其和稱為俱利城。
宴會上,秦王恃強凌弱,借著醉意,戲弄、脅迫趙王道:「聽人說大王彈得一手好瑟,請彈曲助興。」說罷,便吩咐左右將瑟放在趙王面前。趙王一時不便推辭,只好伸手擊瑟。秦史官當場便把這件事記錄下來,並大聲朗讀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澠池,趙王為秦王鼓瑟。」趙王聞聽此話,無比難堪,當時臉都氣得鐵青,但又無可奈何。
正在這時,藺相如拿了一個瓦盆,走近秦王。說道:"臣聽說,大王極善秦音,請您擊缶,以娛樂助興。"秦王哪屑於此,勃然大怒。藺相如見此情景,又順手捧缶上前跪下,再請秦王擊缶,但秦王執意不肯。藺相如見秦王如此傲慢,激憤地說:「大王若不擊缶,相如五步之內頸血濺大王。」秦王左右隨從見此情景,欲上前殺相如,只見他怒目圓睜,大聲喝斥,下得隨從紛紛退下。秦王見藺相如這般拚命的樣子,內心確實膽寒,只好伸手敲了幾下。藺相如隨即回頭,招呼趙史官也將此事記下,並大聲宣讀。
秦國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損秦王體面,很不服氣。客卿胡傷站起來大聲嚷道:「請趙王割十五城池,給秦王做壽禮!」藺相如也毫不示弱,他站起來說道:「禮尚往來。請秦國把都城咸陽割讓給趙國,為趙王祝壽!」秦國原本想依靠自己強盛的國力,通過澠池之會使趙國屈服,但看到趙國事先已做好了充分的軍事準備,宴會上又如此寸土不讓,遂不敢輕舉妄動,只得悻悻作罷。就這樣,藺相如以自己非凡的智謀和膽略,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和利益。唐人胡曾在《澠池》詩中贊道:「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強秦。能令百二山河主,變作樽前擊缶人。」
最後,秦國不得不與趙國和談訂盟。會盟成功後,雙方為了表達和談誠意,顯示化干戈為玉帛的決心,在會盟處挖一大坑,隨行士兵將兵器全置於坑中,並捧土掩埋,故成土丘,被後人稱為「秦趙會盟台」保存至今。
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公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一塊非常珍貴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後,垂涎三尺,立刻派人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和氏璧。趙王跟大臣們左右為難: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一時舉棋不定,遲疑不決。
這時,宦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有膽量、有智謀,可以出使。」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麼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國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願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秦若不把城池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的把和氏璧帶回來。」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
秦王坐在章台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現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一片歡呼。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交給秦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就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於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髮衝冠,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邯鄲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答應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不會兌現,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兒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於是趙王齋戒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國書,這是為什麼?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壁後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隨時準備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並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裡。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會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把它送回邯鄲城。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已經從小路回到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藉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係。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邯鄲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於在完成應有的禮節後,送藺相如回邯鄲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後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完璧歸趙」現多指原物完整無損的歸還本人。
雪泥鴻爪
「雪泥鴻爪」是個寓意深長的成語,意思是,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它產生、來源於北宋文學家和詩人蘇軾的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大意是:
人生在世留下的一些痕跡,像什麼呢?真像鴻鵠偶降,在雪地上落腳留痕一樣。它在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是偶然的事。鴻鵠飛來飛去,沒有一定。
去世的老和尚奉閒,留下一座藏骨灰的塔。我們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骨灰塔和題壁,同飛鴻的雪地留痕是一樣的!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註:往歲,馬死於二陵(崤山),騎驢到澠池】。
蘇軾、蘇轍和他們的父親蘇洵,四川眉山人,都是宋代中期著名文學家、詩人,均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秋,20歲的蘇軾、17歲的蘇轍和57歲的蘇洵一道,經漢中(今陝西漢中市)、長安(今陝西西安)、函谷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京(洛陽)一線,到汴京(今開封)奉詔編禮。途經崤山腳下時,不巧遇到了大風雪天,兄弟二人騎馬行進在被大雪覆蓋的崎嶇山道上。蘇轍的馬(一說是蘇軾的馬)因雨雪路滑被摔傷,便租下當地農家一頭驢,騎著驢到達澠池,寄居在縣城附近的一座寺廟中。其間,寺院裡的老和尚奉閒,慕名殷勤地招待了他們,蘇軾兄弟也在該寺的照壁上題了詩。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蘇轍一同參加科舉考試,均考中。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弟兄二人共同參加制科考試,均取得好成績。殿試之後,蘇軾被任命為陝西鳳翔府簽判,蘇轍被任命為澠池主簿。蘇轍因接著中了進士,另有任用,沒有到澠池上任。
公元1061年12月,蘇軾赴任陝西鳳翔府簽判,路過河南澠池。蘇轍在送哥哥至鄭州目送西行後,遂返回京城汴京,手足之情難遣,就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贈。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在赴陝西途中,蘇軾孤影站在曾留宿過的澠池寺院旁,舊地重遊,感慨萬千:歲月匆匆,世事滄桑,悲歡離合,物是人非,了無痕跡,難以追尋。在他眼裡,人生充滿了變數。不僅自己的行蹤飄忽不定,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對一個人來說,為了謀生,為了求學,為了應舉,為了做官,東奔西走,就像一隻鴻雁。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
蘇軾的和詩,四個腳韻與原作全同,卻縱筆揮灑,絲毫未受束縛。由於這首詩,便產生了"雪泥鴻爪"這一成語。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跡。元代戴良有詩道:"世事已成鴻印泥。"有時人們也把留作紀念的題贈詩文稱為「雪泥鴻爪」。清代陶曾佑《中國文學之概觀》:「雪泥鴻爪,唯留一副悲愴之影於吾漢族歷史之中,良可慨已。」
「雪泥鴻爪」又作「雪中鴻爪」,《野叟曝言》第十五回:「至今只料生離,不料與他死別!但此時如雪中鴻爪,咄咄談空,真成說夢,為可痛耳。」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意指開始有損失,終於取得最後勝利;或這方面失敗了,卻在那方面獲得成功。
此成語出自《後漢書·馮異傳》:「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建武二年(26年),漢大司徒鄧禹無力平定關中的局勢,光武帝劉秀命馮異代禹以平定關中。馮異自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出發西進。沿途招降澠池霍郎、陝縣王長、湖(今河南省靈寶市境內)濁惠、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境內)陽沈等武裝勢力。與赤眉義軍在華陰相遇,相持60餘日,數十次戰鬥,招降赤眉劉始、王宣等5000餘人。
建武三年(27年),馮異被任命為征西大將軍。鄧禹及其車騎將軍鄧弘等與馮異匯合,二鄧要求馮異配合共攻赤眉,馮異認為:「與賊相拒且數十日,雖屢獲雄將,餘眾尚多,可稍以恩信傾誘,難卒用兵破也。上今使諸將屯澠池要其東,而異擊其西,一舉取之,此萬成計也。」鄧禹、鄧弘不理會馮異建議,鄧弘就與赤眉大戰,赤眉佯裝敗退,以車載土,以豆覆其上,兵士飢,爭相搶豆。赤眉回軍一擊,大敗鄧弘,馮異與鄧禹合兵救弘,迫使赤眉退卻。馮異認為士卒飢疲勞累,宜養精蓄銳再戰。鄧禹不聽,進攻赤眉軍,為赤眉所敗。鄧禹脫逃退至宜陽(今河南省宜陽境內),馮異步行逃至回溪阪(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收其散卒,招集屬下控制了數萬人,並與赤眉約期再戰。馮異挑選精壯士卒換上赤眉服裝,埋伏於道旁。次日,赤眉如約而來,派出萬人攻擊馮異前部,馮異派出小股部隊救援,赤眉見狀以為馮異軍弱,遂發全部力量進攻馮異。馮異率軍混戰到日偏西,赤眉進攻氣勢弱了下來,馮令伏兵殺入,衣服相亂,赤眉軍不復識別,隊形大亂,潰散而退。馮異縱兵追擊,大敗赤眉於崤底,俘獲赤眉8萬餘人。
光武帝聞奏捷報,親撰詔書嘉獎馮異:「赤眉被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