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篇人物,這個故事
源於我們在新女報官方微信上,
徵集來的新聞線索。
如果你也有值得被看見的故事,
歡迎給我們留言,
讓我們一起分享重慶女性的精彩人生。
重慶妹子趙玲,2005年獲「全球千名婦女爭評諾貝爾和平獎」提名,2009年獲鄉村建設十大人物,北師大農民之子——中國農村發展促進會會長、全球和平婦女中國辦公室總幹事、中國社科院社會工作碩士生實習督導、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特邀研究員……
她從大二開始支教,到如今從北京舉家搬遷至雲南,探索沒有圍牆的「劍湖學堂」新教育模式,積極於社區工作,追逐耕讀傳家、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這個重慶妹子的故事,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
打動了我們。
往鄉下跑了18年的城市女孩
家住江北區,1999年畢業於重慶八中,趙玲是土生土長的重慶妹兒,而且是從小就被媽媽寄予厚望,幾乎沒有玩樂時間,記憶中總是在學習在上興趣班的「學霸」妹子。
「填志願時,我媽讓我填川渝兩地,這樣她周末還可以過來看我,我趕緊填到東北去,想離家越遠越好。結果成績高了20分,被華東師大錄取了,之後保送北師大讀研。」
從小在城市生活,喜歡做什麼就去做,趙玲也曾以為一切理所應當,「中學時,我想去非洲當志願者,大二第一次支農支教,發現其實不需要去那麼遠,中國農村就有需要去幫助的人。」這個理想,也許就是她支農支教18年的初心所起。
2005年,趙玲作為支農支教大學生代表,獲「全球千名婦女爭評諾貝爾和平獎」提名,「這是2004年由瑞士一位女議員發起的女權主義民間活動,為了給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女性一個被看見的機會。當時將還在北師大讀研究生的我推出來,也是希望以此鼓勵更多的女大學生投入到維護婦女權益的公益工作中。」與她同獲提名的,還有重慶忠縣殘疾人自強服務站的陳玉英。
支教的意義是雙向的
從北京郊區的打工子弟社區,到河南登封、安徽阜陽、重慶洪湖、福建武夷山、山東威海……陸續支教18年。2018年,趙玲攜家人孩子來到了雲南大理沙溪,擔任鄉村公立小學和村辦幼兒園的英語支教老師。
「我教孩子們用排演戲劇、畫繪本、創作詩歌的方式去學習英語。希望在他們心中播下一個熱愛英語熱愛學習的種子。」
用戲劇、繪本、詩歌的方式去學習,對於城裡的孩子而言,算是司空見慣的手段,趙玲的珍貴之處,在於她打通了城鄉之間教育方式的通路,讓鄉下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裡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在心中種下一個去看更大更廣闊世界的夢。
如果說,趙玲給農村孩子帶去了更國際范兒的教育方式,那麼,對趙玲而言,她收穫的也同樣珍貴。
鄉土教育,向自然學習,是趙玲舉家搬遷到大理的私心。「大自然自有其治癒的能力。讓孩子在田野上奔跑、自由呼吸,去爬樹摸魚看星星,去接觸大地,親近自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生活。」趙玲笑著,「這也是城裡長大的孩子缺少的,比如我。」
劍湖學堂就脫胎於這樣的想法,「我記得我小的時候跟奶奶學過繡花,後來忘了,因為一旦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就不會再學這些東西。」
趙玲更願意在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田園牧歌式的環境下,讓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一起學習木雕、手工等等這些民間智慧傳統手藝,「之前有城裡的孩子來了7天,捨不得走,拉著媽媽說:我們也一直住在這裡吧。」
一起來做點溫暖切實的小事
「在這裡,來支教的我,常常是被感動和被照顧的那一個。」
趙玲動情地說,「這有傳統的鄰里關係,我忙起來的時候,鄰居們會幫我看看孩子。在劍川縣探訪的時候,見到了很多的『老鄉』,他們自毛澤東時代開始,就從四川、重慶一代移民來這裡支援邊疆建設,幾代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我還要走的路,也看到了力量。」
沙溪壩子最富饒的田地是白族人居住的,半山坡以上是漢族,更高的山上是傈僳族、彝族等。而這裡也是民族融合與團結的地方,各族人幾乎都會說「漢話」,漢族人的口頭禪也有白族的感嘆語「啊麼」、「啊嘚」 。
說到手頭上最近在忙的,那必是幫雲南高寒山區鄉村代課教師義賣土豆,幫紅星村(四川、重慶一帶漢族移民為主的小山村)的留守老人們義賣核桃了。
—1—
幫代課老師賣土豆
華叢山彝族小學,海拔3000米
建立於1975年,
目前在校學生13人,
僅開設小學一至二年級的課程。
從三年級開始,
學生統一到山下的沙溪鎮中心完小住讀。
38歲的陸老師堅守「一師一校」教學點十多年,
每月的工資一千多元,
妻子在家務農,全家收入微薄。
有幾年曾外出打工掙錢,
但學校實在是找不到能長期在這片高寒山區教書的老師,
沒多久後,陸老師又回來繼續執教了。
陸老師所在的華叢山海拔高,污染少,
生態環境保護很好,
堅持傳統的生態農耕方法。
紅皮黃心土豆常年以牛羊糞農家肥為肥料,
從不使用農藥,完全自然成熟。
趙玲以高於當地收購價大約30%的價格,
幫陸老師賣出了2000斤土豆,
目前陸老師家大概還有近萬斤土豆待售。
除了直接的捐款捐物,
留住真正有愛心和責任心的老師,
給山區教育配好「軟體」,
才能可持續地支持到這些偏遠山區的教育發展。
如果你也願意買點土豆,
讓在高山上堅守初心的陸老師多一點暖意,
可以49.9元(10斤)來一份這高山土豆。
—2—
幫重慶移民老人賣出過冬錢
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紅星村居住的,
大多是四川重慶一帶移民過來的漢族居民,
幾代人為建設邊疆不惜離鄉背井,
數十年過去了,
曾經年富力強的勞動者已經年老體弱,
但仍是村莊的主要勞動力,
因為這樣的山區是留不住人的。
現在,這些風燭殘年的留守老人們,
採用原生態的種植方式,
種著優質的老品種農作物:
老品種核桃、花豆、白玉米等,
但交通不便,售賣困難。
趙玲走訪了村莊的留守老人家庭,
以高於市場收購價20-30%的價格,
買下了他們的核桃、花豆等,
以幫助紅星村的留守老人,
緩解他們的經濟生活壓力。
就像趙玲堅信的,
老鄉們更需要的,
是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本身。
如果心繫山區教育,熱愛生態農耕,這個冬天,不如買一點高山的土豆,遠方老鄉種出的核桃,讓高寒山區的老人、孩子和老師們,少一些壓力,多一些暖意。
文:李鰻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2zi824BMH2_cNUgfn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