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才子多風流,這似乎是千百年來的歷史定律。古今中外,大多數的文人才子除了留下眾多感人的作品以外,還留下了一段段情感的糾葛,比如說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對於文人們來說,「多情」是他們的標配。但是有一位學者卻和其他人不同,他一生痴戀一人,在他百年的生活中,單身獨處32年,與愛人相戀成婚36年,晚年苦守著妻子骨灰33年,他就是巴金。
巴金生於舊社會的地主家庭,少年時期他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不願繼續家族的生活,並且十分渴望自由與個性,隨後他就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了解放群眾的事業當中。後來,他憑藉自己的筆桿創出了一片天地,創作了多部作品。此時社會也在不斷變革,巴金的家庭逐漸衰敗,兩位兄長也不幸去世,家中所有的重擔就這樣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因此直到32歲之前,巴金都沒能解決自己的婚姻問題。
就在巴金對情感生活不抱希望之時,一封讀者的來寫改變了他的生活。1936年,19歲的蕭珊拜讀了巴金的小說,當即就被巴金徹底吸引,於是就寫下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讀者信。當時的巴金已經是鼎鼎有名的作家,收到了不計其數的來信,但卻被蕭珊的信件吸引,他認真回復了比自己小13歲的蕭珊的提問,從那以後,兩人開始了長達半年的書信往來。
半年之後,年輕大膽的蕭珊主動提出要與巴金見面。就這樣,他們有了初見的美好,第一次見面巴金就對面前的這位年輕女孩頗有好感,兩人產生了一種微妙的情愫。1938年7月,兩人正式確認了戀人的關係。難得的是,蕭珊的母親十分開明,沒有舉辦傳統的訂婚宴,而是全家人相聚之後,就表示願意將女兒許配給對方。巴金為此大受感動,向蕭珊母親承諾,即便婚後也會讓蕭珊成為一個自由而幸福的姑娘。
真正舉辦婚禮是在兩人相識的第八年,1944年,27歲的蕭珊與40歲的巴金結為夫妻。成婚之時,他們並沒有舉辦婚宴,而是在一處美麗的地方旅行結婚,這樣的做法可以說是十分超前。婚後,他們更是成為了彼此的唯一,對於巴金來說,妻子不僅是自己的愛人,更是知音、合伙人,兩人的生活無比幸福,還生下了一雙兒女。
不幸的是,蕭珊55歲就患病離世,從那以後巴金的心中仿佛缺了一半,苦守妻子的骨灰33年之久。在他90多歲時,他曾感嘆,沒有妻子相伴,長壽對於自己只是折磨。2005年10月,101歲的巴金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死後,後人按照他的遺願,將他和妻子的骨灰放在一起,一同灑向大海,從此他們二人再也不會分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2lGKXMBiuFnsJQVuaK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