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培養重點:邏輯思維、閱讀和運動

2019-08-14     東西兒童教育

今天和逃逃去學校報道了,他即將成為一名初中生啦!

美國這邊從初中開始,就是「走讀選課」制,沒有固定的教室,只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固定柜子,書本文具全放在裡面。每個課間,孩子們就回到自己的柜子拿下一堂課需要的東西。

看著他還要稍微惦點腳尖才能夠著密碼鎖的身影,真是感慨時間過得太快~

作為一位剛把娃送入初中的老母親,今天,就來和大家總結一下逃逃小學階段教育的一些得失吧。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有三點,邏輯思維、閱讀和運動,咱們挨個兒說一說。

1、早早啟蒙了邏輯思維,後面的學習挺輕鬆

逃逃的邏輯思維培養,幾乎是從玩遊戲開始的。

說實話,一開始我們頭腦里並沒有太多「邏輯思維培養」的概念。只是感覺用玩遊戲的方式陪他,大家都比較輕鬆。

所以,幾乎從三四歲開始,逃逃接觸了各種我們熟悉的棋類,五子棋,飛行棋,陸戰棋,中國象棋等等,在爺爺奶奶的努力啟蒙下,還隱約學會了鬥地主和打麻將~

和他玩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小傢伙很積極地動腦筋思考、分析、組合、推理、「算計」得失,顯然這些對他很有幫助。

於是我們想方設法地搞來更多遊戲。

那時國內引進的桌遊還不多,很多都得托同事朋友帶,恰好我和逃爸都在外企工作,倒還算方便。所以,當年逃逃還在國內時,就已經接觸了很多幾年之後才流行開的ThinkFun、SmartGames、Foxmind等系列的桌遊。

其實很多邏輯類桌遊都有點兒類似,但不同的遊戲能讓他保有新鮮感,一直都很有興趣。記得4歲左右的很長一段時間,每天晚飯後,逃逃就站在收納桌遊的架子前思考「人生「:今晚玩兒哪個?

後來5歲多到了美國,就玩得更多了,我在以前的分享中提到過,美國這邊教學中經常用到桌遊,尤其是逃逃所在的GT Program(Gifted and Talented,天才計劃班)里。

歪打正著地用桌遊啟蒙了逃逃的邏輯思維後,發現後面但凡需要比較深度思考的活動、學科,他都還算輕鬆,比如玩西洋棋,一直保持在全美Top100 list里;比如數學,去年第一次參加AMC8數學競賽(適合8年級,相當於國內初二以下的孩子參加),也取得不錯的成績,進入了Honor Roll(榮譽榜)。

我想在這方面,我們算是抓住了培養的黃金窗口期。

怎麼說呢,邏輯思維就像一個頭腦工具,這個工具越是好用,學東西越是容易上手,可不單是理工科,閱讀,寫作,甚至藝術、音樂,都需要邏輯思維。

實際上邏輯思維的培養不一定是玩桌遊,一些教具,或者權威機構出品的智力題冊,都很有幫助。

2、閱讀習慣比較大意,幸虧學校抓得夠緊

邏輯思維相比,閱讀是我們比較大意的。

早幾年逃逃的閱讀習慣一直沒有很好地培養起來。一是因為他小的時候我們太忙了,沒太多時間陪他讀繪本。二是因為5歲到美國後,有個語言轉換過渡期,本該是開始大量閱讀的年齡,但為了儘快適應新環境,英文聽說的優先級明顯更高,於是動畫片、韻律兒歌占了上風。好不容易英文趕上之後,在選書上又比較尷尬,小小孩的那些繪本簡單好懂,但他覺得幼稚,興趣不大;章節書故事情節合適但閱讀難度大。

這方面,還真多虧美國學校抓得夠緊。

學校里的閱讀氛圍很濃。每天除了閱讀課,還有專門的圖書館時間,圖書館各種類型,各種話題的圖書應有盡有,保證孩子肯定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一些零散的時間,比如吃零食的時候,或者課堂作業提早完成的時候,老師也都會鼓勵孩子們閱讀。

分級閱讀系統也做得很完善。老師把放在教室里的書按照不同的難度級別分類,標記不同的顏色,哪個孩子應該選什麼顏色的書,都有規定。

二年級時,逃逃的老師發起了一個閱讀挑戰賽,算是逃逃閱讀習慣的一個轉折點。挑戰賽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們每周記錄自己的閱讀書目和閱讀數量,作排名評比。

好勝心比較強的逃逃當然不甘落後,那段時間在家一有空就捧著書啃。從程度適合他,話題相對幼稚的繪本開始,到簡單的橋樑書,再到章節書……到二年級結束時,終於養成了每天必讀的好習慣。

老師曾跟我們分享,和我們小時候的環境不同,現在孩子的活動很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也很多,所以閱讀習慣更不容易養成,尤其一些比較好動的男孩子。

所以她建議我們在家裡一定要劃出專門的「閱讀時間」,半小時或者一小時,沒有電視,Pad, 手機,玩具,孩子只能選擇看書或發獃。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就能慢慢發現閱讀的樂趣了。

很慶幸學校幫我們補上了在逃逃閱讀培養上的不足。

這裡特別提醒一下各位家長,閱讀能力至關重要,而且,越到後面對孩子的影響越大,不管是閱讀理解還是閱讀速度,是文學類閱讀還是科普類閱讀,都不能放鬆。

尤其在國內,因為別的學科任務也很重,孩子在學校里沒有安排太多的閱讀時間。閱讀習慣的培養,基本要靠家長。給孩子準備豐富的可選書籍,每天劃出專門的一段閱讀時間,很有必要。

3、體育運動全面撒網,卻忽略了基本功訓練

體育運動方面,我們走過不少彎路。

美國很注重體育,幾乎沒哪個孩子不參加體育項目訓練。在這種強大的磁場下,逃逃也學過不少,網球、高爾夫、足球、桌球、游泳、籃球、擊劍……

逃逃在體育上的靈光程度比玩遊戲要遜色不少,所以我們一直就抱著多運動,鍛鍊身體的目的,每個項目都想嘗試一下,也差不多都是這個流程:

娃說喜歡想學->報班->跟教練上課,課後沒做太多的練習 ->娃覺得自己學得一般般,漸漸失去興趣->換一個項目

換到籃球的時候我發現了問題,他打球在主觀意識上很拼,但老跑不快,搶不到位。經常打完球之後還喊膝蓋疼,教練告訴我,逃逃跑步的姿勢不對,得專門練練跑步。我才意識到,看起來參加了很多項目,但逃逃的運動基本功還沒過關。

後來專門練了跑步和體能,就好了很多。而且對籃球也一直保有熱情,儘管亞裔孩子無論是身高還是塊頭,在籃球上都不占優勢,但只要他自己喜歡,我覺得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

在這裡也提醒一下大家,無論想讓孩子參加什麼體育項目,一定不要忽視跑步和體能訓練,因為絕大多數運動,都需要這兩樣基礎。

小學很長,回想起來還有很多其他的林林總總。挑這3樣來重點講,也是我認為小學階段孩子最需要培養好的。

聰明的頭腦,靈活的身體,和喜歡從書本中吸取養分的能力,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任何時候,都很需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2FRk2wBvvf6VcSZ9a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