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華美醫院發熱門診(資料照片)。記者 崔引 攝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了全世介面臨的一場大考。疫情發生以來,我市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目前,隨著復工復產復學有序推進,寧波這座城市也慢慢回到了疫情前的模樣。但是,戰「疫」還未完全取得勝利,疫情留給這座城市的人們更多的思考,如何加快推進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建設,也成了這次市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公共衛生防疫能力亟待加強
疫情防控期間,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對我市公共衛生防疫能力做過一系列詳細調研,發現了很多不足。
比如公共衛生投入仍需加強。數據顯示,2019年,我市公共衛生財政撥款預算安排13.8億元,與服務人口、GDP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仍顯不足。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和重症隔離資源不夠完善。全市市縣兩級集中收治患者的15家定點醫院可使用床位454張(其中市級定點醫院240張),根據需要可擴增至640張。疾控機構的硬體設施也比較薄弱。這些設備設施雖基本滿足了這次疫情救治,但如面對較大規模的傳染病救治仍捉襟見肘。
比如應急響應體系不夠健全。這次疫情暴露出包括寧波在內的全國各地都普遍缺少一套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傳染病防範體系、ICU重症隔離資源管理體系。最快速度直達高層、層層警報預警、緊急預案與落實、緊急徵用設施機制等體系還沒有建立健全。基於大數據的全方位跟蹤、實時溝通、監測信息整合等手段還沒有日常應用。
比如綜合防控機制有待完善。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科技和社會等手段,組織突發事件應急防治力度不夠。地方上普遍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而且法律法規和科學防控知識的宣傳普及比較薄弱,人民群眾防控意識不強,防控的精細化水平、網格化分類管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市、縣、鎮三級公共衛生力量不強,尤其是鄉鎮、村(社區)更缺乏專業人才的支撐。我市每10萬人口疾控工作人員配置數7.02人,遠遠低於全國14.6人的平均水平。
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工委建議,要大力推進公共衛生防疫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強公共衛生的頂層設計,要加大財政投入,各級政府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要加大公共與防疫基礎設施、運營體系、人才培養等方面投資與管理運營的規劃力度,加強傳染病防控能力建設,加強防控體系社會共治。
建立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
市人大代表、市第一醫院黨委書記阮列敏,作為寧波市援鄂醫療隊領隊、臨時黨委書記,她帶領著來自全市20多家醫院、260多人組成的寧波市援鄂醫療隊,在武漢「戰鬥」了50多天。深入疫情中心的經歷,讓她對疫情防控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當時還身在武漢的她提出了《關於建立我市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的建議》。
「現在傳染病專科病床不足,缺乏應急床位快速增加機制,傳染病院區面積和床位比較有限,平時收治各類傳染病人已經呈飽和狀態,而且傳染病院區位於市中心區域,周邊居民眾多,在面對突發傳染病疫情時,床位難以臨時增配,所以急需建立應急床位快速增加機制及硬體設施。」
「我建議,借鑑參考上海等地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的經驗,建立寧波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
「建議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要遠離人口密集區,但要交通方便,有完善的市政公共系統,還要適度考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時期緊急擴張用地的需要。床位的設置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平時500張左右床位,緊急時可增加到1000張左右,另外還要有預留空間可以改成『方艙醫院』。」
阮列敏說,公共衛生臨床醫學中心建立以後,不僅將承擔全市傳染病有關的日常診治和指導工作,還將承擔人才培養、科研研究等功能,並在重大疫情流行期間承擔市級定點收治任務,這將大大提高寧波應對傳染病疫情的能力。
提出同樣建議的還有省人大代表、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顧問周建慶等。
阮列敏說:「我們的建議已經被政府採納,這次兩會應該會有進一步的消息。」
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九三學社寧波市委員會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建議》的集體提案。
截至去年9月,我市共掛牌組建了25個縣域醫共體,患者滿意率提高到91.3%。江北、鄞州、慈溪、餘姚的基層就診率均超過了65%。尤其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縣域醫共體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建議未來要提升醫共體背景下的區域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強化宣傳,提高政策知曉率;提倡制度創新,完善牽頭醫院工作機制;引導資源傾斜,提升基層醫療水平;加大基礎投入,強化基層衛生應急能力。
市人大代表、錢湖醫院院長鬍勤勇作為基層醫院院長,對此深有感觸,他說:「比如制度創新,我建議要完善醫共體績效評價機制,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允許城鄉居民自由選擇醫共體簽約,這樣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促使醫共體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比如基層醫院最缺的人才問題,鄉鎮衛生院人難找、人難留,醫共體應該建立人才周轉池,上下級醫院『一個口袋』分配,這樣就能調動下級醫院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當然,從這次疫情中出現的情況考慮,加強基層疾病預防隊伍建設也很重要,這樣才能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規模的各類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
築牢全社會共同抗疫的心理防線
此次抗疫防疫期間,心理問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心身同治」也成了寧波「戰疫」的一大亮點,寧波援鄂醫療隊在《健康報》上發表的《寫給初上前線的心理工作者》以及市衛健委編寫並發至全國各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心理危機干預實用手冊》,分享了寧波經驗,得到了一致好評。
市政協委員、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四處處長張華提出,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及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社會心理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十分突出,亟需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他提出了《關於築牢全社會共同抗疫心理防線的建議》。
他說:「疫情暴發後3-6個月是社會心理危機高發階段,疫情造成社會群體普遍處於心理應激狀態。包括前期一些重點人群,現在有些企業主、收入困難群體、基層幹部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築牢全社會共同抗疫的心理防線。」
「我建議,啟動重點人群心理援助項目,將心理測試項目納入全民健康體檢,推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常態化,將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納入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探索將心理諮詢持證人員、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社會力量,納入全市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壯大我市社會心理服務隊伍。將常見心理疾病逐步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探索將抑鬱症及失眠障礙納入慢病管理。」
記者 戴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