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眼裡慈愛和藹的奶奶孝莊太后,為什麼被兒子順治深深厭惡?

2019-11-05   國史拾遺

(孝莊文皇后)

如果讓咱們在清朝選最出色最優秀的女性,孝莊太皇太后肯定能得最高票入選,電視劇《康熙王朝》更是完美的塑造了一位為大清嘔心瀝血,睿智慈愛的政治家形象,不管是電影電視還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千古一帝康熙都萬分愛戴自己的奶奶,官員和文人們也對孝莊讚美稱頌不已。

(在世人心目中孝莊是個慈祥睿智的政治家,但在兒子順治眼中,母親卻是那樣的討厭)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在兒子順治的眼中,孝莊就是個極不稱職的母親,她專制而惡毒,落後而腐朽。這對在動盪政局下相依為命的母子本應母慈子孝,但實際卻感情淡薄,隔閡甚多,母親視兒子為叛逆不孝之徒,兒子則將母親看成專制霸道不可理喻之人,母子矛盾十分尖銳,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發展到順治死後十幾年,作為母親的孝莊都沒有去兒子墳上看過哪怕一眼,這哪裡是母子,分明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祖孫情深的孝莊和玄燁,玄燁早已把孝莊當成是自己最親最愛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奶奶和孫兒感情如此真摯,卻和自己的兒子鬧得水火不容呢?

我認為是一個變化的問題。

在我們心目中孝莊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慈愛的奶奶,她飽經滄桑,見慣大江大浪,作為朝廷的主心骨,只要有她在,滿清的統治就穩如磐石。但這樣深沉而睿智的孝莊並不是一蹴而就,她也曾經年輕,也曾經懵懂無知,在政治上稚嫩,這一路跌跌撞撞走來不斷犯錯才演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孝莊太皇太后,我們可以說孝莊與順治的交流溝通模式並不好,這也母子感情緊張,而正是與兒子順治的那些矛盾和衝突讓孝莊更明白要怎麼和既是後輩又是皇帝的孫兒相處。

(孝莊和福臨,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為了把兒子推上皇位,孝莊四處奔走)

孝莊和福臨本不應該演變成最後這個樣子,清太宗皇太極死後並未規定繼承人選,兒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都對皇位虎視眈眈。為了兒子,孝莊親自出馬,一面籠絡中間勢力代善,一面又以大局為重勸說多爾袞和豪格妥協,於是在這個弱女子的操作下,年僅6歲的福臨當了皇帝。福臨雖登上帝位,但母親孝莊在四妃中地位墊底,多爾袞、豪格、濟爾哈朗等人手握重兵執掌大權,所以雖為帝王,母子二人只能事事仰人鼻息,為此孝莊做出了很多犧牲。

但為什麼母子情分惡化到後來的地步?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孝莊和多爾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至於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史書諱莫如深,民間謠言紛紛)

關於「太后下嫁」這事兒在野史小說中被寫濫了,咱們姑且不論真偽,但官方態度曖昧,民間謠言紛紛也是不容抵賴的現實,畢竟為了安撫多爾袞,順治先是冊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隨後又升級為皇父攝政王,這在百姓們看來可不就是你認了多爾袞做後爹麼!再加上滿清傳統的確有弟弟娶寡嫂,兒子娶後媽的習俗,所以也就難怪江南的文人半是諷刺半是嘲笑的寫下了:上壽觴為合卺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年輕氣盛的福臨對這些謠言是什麼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母親已經有了隔閡)

年輕氣盛的順治本來就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母親的那些「桃色新聞」也半是羞恥半是憤怒卻又無可奈何,母親你怎麼是這樣的人!你可知道這些文人都在嘲諷你,在嘲笑我是個雜種?所以在多爾袞死後親政的順治迫不及待的對他進行了政治清算不說,年輕的皇帝還要求開棺戮屍(可見福臨是多麼痛恨多爾袞啊!),這一方面是報這麼多年的欺壓之仇,另一方面也是對母親和他的這些爛事的報復。多爾袞既死,孝莊和順治對於「太后下嫁」這件事都諱莫如深,這份隔閡就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幼苗,深深埋在了土壤中,但終究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二、孝莊與福臨的政治觀點衝突

(朝鮮李朝實錄)

與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不同,孝莊很討厭漢語,而且這位老太太一點都不掩飾,她並不是想像中那個強調「滿蒙漢一家」的心胸寬廣之人,作為一個蒙古人又嫁給了滿洲人,她狹隘而固執地相信「漢俗盛,則胡運衰」,所以她一般不怎麼接見漢人大臣,不說也不會說漢話。孝莊太皇太后歧視漢語的,朝鮮《李朝實錄》記載,朝鮮國王詢問大使許積:「順治好漢語,慕華制雲,今則如何?」而許積頗為無可奈何的回答:「聞其太后甚厭漢語,或有兒輩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則胡運衰,輒加禁抑雲矣。」

可見孝莊不但自己不喜歡漢語,而且還禁止子孫們學習漢語,這就與順治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一直到親政,順治還是個文盲,他開始惡補小學課程,一度辛苦學到吐血)

順治早年也是個文盲,小皇帝十四歲親政時才發現自己不識漢字不會漢語,結果既無法與漢族大臣溝通,也無法閱讀大臣們的奏章,用這位爺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順治總結反省就是孝莊這個老媽沒做好教育工作,一昧的不讓自己學習漢語,可是朕是皇帝啊!滿人漢人均是朕的子民,不會漢語怎麼能行呢?

於是順治開始發奮學習漢語,甚至因為太勤奮出現嘔血的情況,隨著文學素養的提高,順治對漢文化的認同感和依附感也越來越強,於是皇太后驚恐的發現兒子的重心開始往漢人偏移。對此孝莊的表現就如同後世的慈禧一般,她要求兒子凡事以滿人為主,對漢人要有提防忌憚之心,而在順治看來這種觀念實在是落後,與自己這個大一統皇帝的政治理念完全背道而馳,這也讓母子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畢竟感情的事先不說,對作為政治人物的順治和孝莊來說,否認我的政治理念等於把我的功績事業全部否認,這誰能接受!

(順治《罪己詔》,孝莊用順治的口吻把自己大罵了一通)

孝莊太后對順治重視漢人,愛好漢文化的種種行為深惡痛絕,在順治去世時,孝莊和四輔臣給順治定遺詔時就用順治的口吻罵自己「漸習漢俗」。咱們看看順治的罪己詔,第一條就是:「親政以來,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敬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可見孝莊對順治這一行為是多麼的不滿!除此之外,還有偏任漢臣,不信滿臣,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馳」,「性耽安閒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御朝絕少,以致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還有「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以致臣工緘默不肯進言」,「既知有過,每克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乃致過端日積,愆戾愈多。」

在孝莊看來,滿人就是你能夠當皇帝的根,可是你被漢人給洗腦,竟然背棄了自己的祖宗,實在是該罵!

三、 順治不幸的婚姻

(蒙古妃嬪,甭管人家長相如何,按照滿清的國策天子必須要娶)

後金早在皇太極時期就強調「滿蒙一體」,所以皇太極的皇后,眾多妃嬪都是蒙古出身,作為蒙古人在後宮的總頭目,孝莊太后為蒙古在清後宮的地位問題可謂殫精竭慮,枕頭風是保證蒙古地位和利益的重要戰場,所以在老太后看來皇帝的皇后必須是蒙古人,妃嬪們也不能少,蒙古女人為皇帝生下多多的兒子,這樣滿蒙才能「親如一家」嘛!於是順治一朝孝莊最積極的事情就是給順治塞蒙古女人以供兒子寵幸。

但問題是皇帝不喜歡.....

(第一任皇后被順治輕易廢黜,孝莊雖然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順治的第一位皇后是孝莊親侄女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博爾濟吉特氏長的清秀美麗,又是福臨的親表妹,真可謂是親上加親,但由於這門婚事是多爾袞生前為福臨定下的,出於對多爾袞的痛恨和厭惡,順治對這個皇后是怎麼看都不順眼。再加上少年心性,這位小皇后喜愛金玉之物,對於福臨寵信別的女人很不高興(其實這也正常,剛剛成親又要目睹丈夫去和別的女子相好,這是個正常的女人都要分分鐘爆炸啊!),順治乾脆找了個藉口將皇后廢為靜妃。

然後讓順治沒想到的是好不容易擺脫了博爾濟吉特氏,孝莊馬上又塞給她一個博爾濟吉特氏!這次做主的是他的母親孝莊,順治十一年,老太后將科爾沁貝勒綽爾濟的女兒立為皇后(當然了,肯定也是孝莊太后的親戚)。這種不考慮順治的感受,直接讓他當種馬的行為讓小皇帝非常不高興,所以順治對這個孝惠章皇后依舊是愛答不理,忍受了四年順治總算又找到了一個廢后的藉口,原來孝莊生病時董鄂妃衣不解帶的照顧,而這個孝惠章皇后卻不聞不問,於是順治想廢黜皇后之位,不過這一次孝莊不能忍受了,她旗幟鮮明的反對順治的廢后之舉。不得已順治只能妥協,但母子之間的感情呢?夠嗆了!

(順治發瘋的愛上了有夫之婦董鄂氏,這也激化了母子之間的矛盾)

順治對兩位皇后薄情不已,但是卻對董鄂妃情深如海,這個年輕的皇帝真是愛慘了董鄂妃,只入宮一個月,董鄂氏就從賢妃晉升為董鄂妃,這坐火箭一般的晉升速度堪稱滿清之最。

但尷尬的是董鄂氏實際上是別人的妻子.....根據湯若望的說法,「順治皇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一位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他竟被對於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極怪異的耳摑。這位軍人於是乃怨憤致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皇帝遂即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有人認為董鄂氏是襄親王博木博果爾的嫡福晉,不過根據《愛新覺羅宗譜》襄親王福晉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所以董鄂氏應該和他無關。但不管如何,順治這一出殺夫納妻算是激起了不小的政治風波,大臣們對皇帝這種「無德」行為也不以為然,孝莊太后更是反應激烈,這樣的行為與昏君何異?

(董鄂氏走後,福臨心如死灰,年紀輕輕也撒手人寰,孝莊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順治管不了這麼多,本來母親在婚姻上的一系列舉動就讓他憋屈,當看到董鄂氏後他就失去了一切理智,他將董鄂氏視為知己和愛人,入宮後的第二年,董鄂氏為福臨生下第四個兒子,順治直接宣稱「此朕之第一子也!」(還是心疼一波玄燁和他的哥哥們,壓根就不入父親的眼啊!),而且還大赦天下,儼然將這孩子當成了未來的接班人,可惜孩子生病夭折,萬分悲痛的順治又破例將他封為和碩榮親王,這樣一系列違規的操作讓孝莊反感不已。更讓老太后憤怒的是順治皇帝不止一次向要廢后讓董鄂妃取而代之,威脅到蒙古的後宮地位,這讓母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

看著孝莊和順治我們不禁嗟嘆不已,這對孤兒寡母相互偎依著走來,您說他們怎麼可能會真的痛恨對方?但孝莊和順治又是可悲的,這對母子從來沒能好好的溝通過,雙方都是要強剛硬之人,堅信自己的決斷才正確,於是矛盾慢慢積累,終於發展到在順治在罪己詔中痛罵自己,情分幾乎斷絕的地步。

(孝莊既是玄燁的至親,也是政治上的引路人)

但是在康熙看來,太皇太后就是無比慈愛的奶奶。可能是想要彌補自己當年對福臨的愧疚,孝莊太皇太后將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玄燁身上,不管是玄燁的教育、飲食起居和舉止言行上孝莊都嚴格要求(雖然還是討厭漢學,但玄燁是皇帝只能捏著鼻子認了)。而老爹順治心裡眼裡都只有董鄂氏和他的四兒子,所以對自己不屑一顧,從小爸爸不疼,媽媽早逝(玄燁的生母在他十歲時去世),孝莊太皇太后就是他在後宮唯一的親人,所以玄燁也十分珍視與奶奶孝莊之間的祖孫情,老年康熙曾經飽含深情的回憶「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這份祖孫之情是誠摯而感人的。

(孝莊拉攏了索尼,其子索額圖為康熙訓練布庫,最終將鰲拜擒拿)

順治死後,朝廷由四輔臣把持,這些人在短暫的和平後開始勾心鬥角,索尼、遏必隆唯唯諾諾,蘇克薩哈遭到排斥,只有鰲拜一家獨大。年幼的康熙根本就無法駕馭這些老狐狸,為了保證孫子順利親政,孝莊不得不積極謀劃,尋找可以抵抗鰲拜的勢力。首先孝莊太皇太后打破了蒙人必定是皇后的規矩(皇太極、順治的皇后都是蒙古人),轉而將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立為皇后,孝莊也是一片用心良苦,立赫舍里氏為皇后也是為了把索尼綁到皇帝的戰車上,這也為康熙剷除鰲拜打下了基礎。而吸取了福臨的教訓後,孝莊也並不像以前那樣強制往皇帝後宮進獻蒙古女子,祖孫在後宮問題上也沒有任何衝突。

(既是年邁,孝莊依然給康熙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

孝莊在康熙一朝主要充當的是高級顧問的角色,每當帝國政局動盪(三藩之亂、平定準格爾)時孝莊都是康熙的指路明燈,遇到任何難題時孝莊總是能夠及時的給出應對之策。所以在康熙心裡,孝莊既是慈愛的奶奶,也是值得信賴的老師,當孝莊病重時,康熙皇帝悲傷不已,不但帶著文武百官來到天壇為奶奶祈福,甚至還願意減少自己的陽壽為奶奶續命,在孝莊死後,康熙從未停止過對孝莊的思念。

孫子和兒子對自己的態度有天壤之別,如果再給孝莊一個機會,她會不會像對待玄燁那樣給福臨關愛,避免母子後來分道揚鑣?可惜這終究只是一個假設,面對這個叛逆的兒子,孝莊的心中恐怕是又恨又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