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咬人、推人、打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2019-07-10     崔玉濤育學園

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一位媽媽告訴小編,想問問醫生,兩歲的兒子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在家一言不合就打人,在外面也總是欺負別的小朋友,媽媽只能不停地給人家道歉,現在都不敢帶他出去玩了。

寶寶咬人、推人、打人,苦惱這些問題的家長真不少。寶寶那么小,會有「暴力傾向」嗎?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呢?我們聽聽醫生怎麼說吧。

黃可飛

北京育學園兒科診所 兒科醫生

  • 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 曾先後就職於陝西省西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總醫院;
  • 多年的學習與工作經驗使黃醫生在小兒普通型疾病及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有些家長發現,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漸漸出現了喜歡咬人、推人、打人的現象,難道孩子天性暴躁?其實,給年齡這麼小的孩子貼上性格的標籤,似乎有些早。

孩子出現一些攻擊性行為,是有其背後原因的。家長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具有攻擊性的行為,然後才能針對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總體來講,3歲以內的孩子產生「暴力傾向」的主要原因,是源於模仿。家長不妨從兩方面想想這個問題:

家長是否有不自覺的「暴力」

這一點,家長可能很難意識到。其實,很多暴力傾向是我們潛移默化中傳輸給孩子的。

比如,有些家長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孩子,使勁親兩下,然後交給家人,就忙自己的事兒去了。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講,本來正玩兒得好好的,爸爸媽媽突然過來又抱又親,滿足之後又扔下自己走開了。那麼孩子以後看到自己喜歡的人,也會依樣畫葫蘆,突然衝過去一摟、一親、再一推,就走了。

旁人覺得這個孩子做事太莽撞,只顧自己高興,不考慮別人感受,但其實孩子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因為他平時接受到的就是這樣的行為模式啊。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孩子。

比如,你回到家看見孩子在玩,可以先坐下來,不動聲色地陪陪他,讓孩子慢慢接受到爸爸媽媽回來了,等孩子主動過來抱抱,互動一會兒。

如果你要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要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吃飯了,你能自己玩會兒嗎?給孩子一個心理上的緩衝時間再離開。

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處於一個主動的地位,孩子慢慢也就懂得如何照顧別人的感受了。

家長是否誤解了孩子的行為

有時孩子並非真的在使用暴力,而是一種假象,而且很可能還是家長在無意之間造成的。

大家想想家裡有沒有這樣的場景:孩子坐得好好的,家長經過,輕輕拍拍或者摸摸孩子的頭,夸一句「真乖」;或者爸爸媽媽看著孩子白嫩的小胳膊、小手、小腳丫,忍不住輕輕咬一口。

成年人看到這種情景都知道,家長並不是打孩子、咬孩子,就是想撫摸一下,親密一下,表達一下愛意。

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會對家長的行為進行誤讀,以為表達喜歡就應該是這樣做。

而且孩子控制動作的能力不夠好,也不明白摸、拍、打在力道上的差別,在模仿家長做出類似的行為時,就很容易被別人誤解為「暴力」。

當他遇到喜歡的小夥伴,想對其他小朋友表達喜愛的時候,本來想伸手摸的,結果就變成衝過去給人家一巴掌。家長看到這樣的場景,就會以為孩子在打人了。

所以,家長在平常親近孩子時,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減少可能被孩子誤解的動作行為;另一方面,就是同時要教給孩子,什麼是摸、什麼是抱、什麼是親,喜歡小朋友,可以拉拉手,自然而然地讓孩子知道人與人的交流方式。

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孩子出現你認為不應該的行為時,最好淡化處理,這個行為逐漸也會在孩子的意識中淡化。如果家長總是強調「不許打人啊」,「不許這樣啊」,反而會起到強化的作用,加深了孩子對這個行為的記憶。

小編說

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行為,或多或少都和他身邊人的行為模式有關。有時家長自己都沒在意,孩子卻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當孩子學著去做,家長又會覺得你怎麼這樣啊,跟誰學的啊。其實孩子這麼小,能跟誰學,還不是跟身邊人學的啊。

還有的家長說,孩子說髒話。孩子連正經話都沒學利索呢,髒話是什麼意思他肯定不明白,還不是聽到過,記住了,學著說。該怪孩子,還是該怪大人呢?

所以說,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要教育好孩子,我們都要約束自己啊。

你對孩子暴躁,孩子就學會了暴躁,

你對孩子苛刻,孩子就學會了苛刻,

你對孩子冷漠,孩子就學會了冷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dFVMGwB8g2yegND_-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