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眼中常常忽略的這些事,被這部法國電影拍了出來

2019-08-22     雨落電影周刊

在不和諧的家庭中,兒童是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邊緣群體。

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卻苦於無法向人訴說,有自己的苦衷,卻只能獨自埋在肚子裡,

漸漸的,兒童成為了內向,自閉,甚至滿身傷痕累累。

以至於一輩子背負陰影的人生。

比如韓國電影《小委託人》,年僅10歲的多彬,遭受著同齡人所沒有的傷痛,被家暴,被威脅,甚至被背上罪名。

一向陽光快樂,懂事善良的她,卻在心狠手辣的繼母手下,一次次走向黑暗的邊緣,

當弟弟被打死之後,人們才真正的關注,何其滑稽,而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只有失去才會去珍惜。

對於這樣的童年經歷,肯定會是她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陰影。

韓國對於兒童受害的電影有《小委託人》,除此,對於這樣類型,美國有《信箋故事 》,中國有《嘉年華》,如今法國也上映了一部。

它就是《不能說的遊戲》,儘管同樣的話題內核,但故事卻是層出不窮。

電影作為去年坎城電影節,備受好評的佳作,一直都引人注目。同時拿下「金攝像機獎」和「一種關注大獎」,豆瓣評分8.1。

這部電影是導演安德麗·貝斯孔的首部執導電影。改編自她的親身經歷,而這次則是被她搬上了熒幕。

角落裡被忽略的兒童

在家庭之中,她們看似每天被父母呵護在身旁,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其實,有些兒童卻是長時間處於一個內心被孤立的環境之中,有家長表面的關愛,實際上成人世界的他們,卻沒有真正的走進兒童的世界。

無怪乎原生家庭,父母總以自己的想法,左右子女的做法,而忽略了她們本身所需求的溫暖。

電影中的女主奧黛特,就是這樣的一個八歲女孩。單純可愛,美貌善良。

從小就熱愛舞蹈,在舞台上表演就如同一個飛翔的天使,舞蹈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她的夢想。

在家長的面前,她就是一副乖乖女的形象。

直到基爾伯特這個男人的出現,以所謂的「玩洋娃娃」謊言,趁機侵害了奧黛特。

這樣的事情,才僅僅是開始。

父母眼中「乖乖女」的她,實際上是一個邊緣兒童,父母從來不關係她的想法,只想將她留在身邊。

基爾伯特作為父母的朋友,經常關顧他們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有過一次之後,便更加肆無忌憚。

在家裡衛生間,在送她的小轎車上,在荒郊野外,一次次的他將魔手伸向了這個女孩。

這一切,父母從發生到最後坦白,竟然都不知道

即便年幼的奧黛特,在受到傷害時也想傾訴,也想表示自己的不滿和抗議,甚至有時幻想父親在關鍵時刻出現在身邊。

但一切都是兩個世界的故事,奧黛特一次次的傷害,使得她被迫關上了窗戶,父母的關心,也只是忙於成人事情之外的口頭關心。

甚至,當兩者接觸,奧黛特不想去野外,很直接地表達了想法,但在父母看來是一種兒童的任性。甚至逼迫她一次次走向黑暗。

她的父母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卻忽略了奧黛特背後無數次的傷害,無數次的童年陰影。

從心理學上看,這樣的經歷會伴隨人的一生,是一個無法擺脫的黑暗。

一次坦然面對,好過無數次的逃避

人生最黑暗的莫過於陰影,尤其是童年陰影,輕微的會影響事業,家庭。嚴重的一輩子都無法真正走出去。

如同奧黛特,從小熱愛舞蹈的她,卻成為她奮鬥路上揮之不去的噩夢,

她為了逃避,從剛開始的酗酒,嗑藥,甚至最後放縱自己,身邊的男人換了一個又一個。

但並沒有彌補帶來的傷害,填補完童年被挖空的內心,這使得她一次次的在黑暗的邊緣沉淪。

她的感情,都是因為內心的羈絆,最終無疾而終,沒有一份坦然接受的感情。

童年的遭遇成為了她揮之不去的烏雲,

時刻纏繞著,折磨著她的內心,

真正的成長,在於敢於打破安逸,舒適的環境。對於奧黛特正是這樣,即便是被童年的陰影纏身,但長期以來,她沉浸在一個自我麻醉的世界裡。

能讓她內心的掙扎放緩,但並不能徹底根治。

這樣的心結成為了她一次次的情感挫折,在她面前也只有兩條路,要麼接受現實,要麼嘗試去改變。

幸運她選擇後者,嘗試心理治療。

電影《不能說的遊戲》就是通過奧黛特的故事,講述了一個童年女孩被侵害的陰影,到最終成長起來的故事。

童年的陰影如同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再現,一次次內心的觸痛,

電影通過剪輯和轉場等獨特亮點,將成年奧黛特,通過回憶將童年的她無縫的銜接了起來,緊湊的敘述節奏,以及貫穿全片的舞蹈元素渲染。

典型的法國浪漫主義電影,它沒有韓國電影中的故事背後的深深刺痛,而是以不同的舞蹈姿勢,展現了她背後的傷痛。

整部電影全程不會過分悲傷,但足夠讓你內心刺痛,令你深思。

真正的放下,如奧黛特,敢於向人傾訴自己的經歷,向心愛的人表達心聲,甚至向父母直言提出。

面對內心的害怕,坦然面對好過無數次的逃避。

電影美好的面具之下,是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

對於兒童的關注,一直以來都沒有少過,

從《小委託人》《熔爐》,到《嘉年華》《信箋故事 》,以及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都是聚焦兒童背後的真實故事。

除此,早在1991年就是頒布了《未成年兒童保護法》,將兒童背後的問題,提供了保障。

但這就足夠了嗎?

這一切還遠遠不夠,法律有了,但至今條文卻當成紙塵封,人們的意識依舊沒有改變。

也使得類似的兒童傷害事件頻發,這樣的悲劇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背後的一切,是意識的薄弱,淺薄

這冰山一角的背後,是一個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更是背後令人痛心的父母。

每個受傷兒童的背後,都有一個不靠譜的父母。

如同奧黛特,如果父母真正的關心她,就不會縱然悲劇的一次次發生。

如果給這個世界增加一場考試,我想如何做父母就是必考的項目。

父母作為和孩子最親密的人,在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訓面前,更應該擔起自己的責任。

作為孩子,在遭到傷害時,更應該求助外力,對於傷害最好的辦法,不是縱然,妥協,而是勇敢去面對。

而《不能說的遊戲》最令人反思的兒童問題,一個是缺乏對沒有保護力的兒童教育的缺失,而是父母保護的不重視。

才造成了這一切悲劇的發生,對於兒童來說,最好的禮物莫過於一個美好的童年。

而這正是身為父母,更應該用心去保護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bnFvGwBJleJMoPM3q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