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給孩子貼標籤了,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2019-11-08     父母世界

有個媽媽在網上發帖,說懷疑自己的兒子有自閉症,問有沒有類似經歷但後來恢復正常的媽媽站出來,給她一點安慰。

看標題的時候,我真是替她心疼。自閉症的孩子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是近乎毀滅性的,而且自閉症只能干預,不可能徹底治癒(儘管我也不願意承認這個現實)。

但是點進去看完內容,我覺得有病的不是孩子,而是這個媽,而且還病得不輕。

這個孩子如今一歲九個月,已經會答應自己的名字,和人眼神對視,會跟別的小孩一起玩,還愛跑到廣場舞隊伍里跳一會兒,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模仿能力強……唯一讓這個媽媽不安的,疑似孩子中度自閉的表現只是不太會說話,愛吸下嘴唇,大小便不會示意。

按照她的結論,全中國可能8成以上的同齡孩子都應該去查自閉,嗯,其中也包括我們家孩子。不知道到了三歲還不怎麼會說話的埃隆·馬斯克看了這個帖子會怎麼想。沒文化還不那麼可怕,知道兩個名詞就強行往自己孩子身上套,太可怕了。

在這裡多說兩句,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對自閉症孩子不了解的可以去看電影【海洋天堂】。但是很多人,包括某些所謂心理專家,望文生義,對自閉症有嚴重誤解,以為是自閉症是心理疾病,是家庭教養不當的結果。

把孩子的內向、不愛說話等同於自閉。甚至有媒體還以「梁朝偉等演員童年也有自閉症」為標題博眼球,事實上,自閉症的孩子連生活自理都費勁,怎麼可能成為優秀演員?

孩子們的性格雖然千差萬別,但總結起來要麼安靜一點,要麼活潑一點,都是非常正常的。偏偏很多家長卻喜歡沒毛病給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內向一點就懷疑是自閉症,外向一點就懷疑是多動症。父母擔心孩子可以理解,但是強行給孩子貼標籤,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比如這個媽媽,已經陷入了一種草木皆兵的狀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她自覺不自覺地往自閉症上對照,行為里就會不自覺向孩子傳達出這個信息:你是不正常的孩子。久而久之,小孩就會自動迴避和他人的交流。

-02-

不要給你的孩子貼任何負向的標籤。特別是六歲以前的小孩,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很強,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貼的標籤去尋找歸屬。

偶一為之的玩笑話不算標籤,畢竟誰說話也做不到滴水不漏。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斷將對孩子的評價重複強化,就會形成固有標籤,甚至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曾在談吳綺莉的文章【悲情吳綺莉: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在人群中無法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態】中講到了細繩拴大象的故事,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籤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孩子本來並不挑食,但是家長無意中一句「這孩子愛吃肉不愛吃菜」,可能他以後就徹底不愛吃菜了。

前一陣有個媽媽特別苦惱地跟我說,自己兩歲的女兒是小區有名的暴力狂,天天欺負別的小朋友,怎麼辦。你看,暴力狂就是她主動給孩子貼上的標籤。

除了天生反社會人格,沒有小孩是真正的「暴力狂」,有些只是叛逆期的特殊表現,很多孩子都經歷過這樣「神憎鬼厭」的階段。這個時候,只要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引導,孩子自然會轉變。我朋友的女兒,兩歲時也曾以暴力、愛欺負其他小孩聞名,深深讓她頭疼。但是後來女孩慢慢長大,如今又甜又懂事,特別會照顧弟弟。

但是你要是給她貼上了「暴力狂」的標籤,結果就不一樣了。你自己會以粗暴的譴責代替愛,在內心深處放棄對她的引導,她就是個小「暴力狂」,怎麼辦呢?千萬別低估孩子的領悟能力,她會迅速從你的譴責中獲取這樣的信號:我任性,我胡鬧,都是天生的。

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自閉症」「叛逆」「多動症」「太內向」「話癆」「不合群」「暴力狂」「膽小鬼」「窩囊廢」「笨蛋」「懶蛋」「大馬虎」……這些標籤,你中過幾個?

我有個發小,從小就被她的父母打壓式教育,貼上窩囊、沒用、幹什麼都不會的標籤。我去她家玩,她父母會當著她的面說:你看人家多聰明,你怎麼這麼蠢,幹什麼都不行。

她父母也不是真的覺得我多厲害,只是那一代的父母,很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拚命打擊自己孩子,吹捧別的孩子。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髮小三十歲的人了,至今仍活在「我不行」的陰影里,走到哪裡,都要龜縮到一角,被人欺負不敢吭聲,遇見想要的機會永遠不敢爭取。

上一代的父母有他們的局限性,苛責無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樣的標籤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03-

也許你說,負向的標籤貼不得,那正向的總可以吧?比如聰明,勇敢,乖巧,勤奮……

最好也不。

沒有父母不喜歡聰明的孩子,很多父母特別喜歡錶揚或者聽別人表揚自己的孩子聰明,不但表揚了孩子,還順帶誇了自己,畢竟聰明是基因裡帶出來的。可是他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一生就誤在了「聰明」「神童」這樣的標籤上。

當你表揚一個孩子聰明時,其實是在扼殺他們的成長型思維。他會自豪於自己的天賦,從而慢慢放棄努力,不再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升。在選擇任務難度時,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簡單的、能夠證明他們聰明的任務,而放棄向更難的目標發起挑戰。

每個家長都渴望孩子有多一些勇氣和力量,但是一旦你給孩子貼上了「勇敢」的標籤,有時可能是變相鼓勵他去冒險,而孩子們對未知的世界一旦失去了應有的恐懼,後果有時是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現在並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並且在教科書中刪除了賴寧的例子。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勇氣,才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乖巧」「懂事」聽起來總不錯吧?誰都想有個乖乖的天使寶寶,可是一旦你強化了孩子的乖巧懂事,很有可能無形中抹殺了他的自我,讓他活在別人的期待與認可里,為了討好他人而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至於勤奮、努力這樣的優點,不是不好,而是不建議標籤化。

有些專家建議用夸孩子努力取代夸孩子聰明,鼓勵他們不斷努力突破自我。這樣的建議大方向上沒有錯誤,可是一旦固定下來,成了孩子身上的一道標籤,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自己是笨鳥只能先飛的誤解,讓孩子陷入無形的自卑中。遇到努力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會陷入一種「可能我真的很笨吧」的自責中,以此來原諒自己的不成功。

這樣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不太願意動腦子尋找更簡單、更好的解決方式,而是傾向於重複一些機械的無用功,看起來很努力,實則徒勞無功——反正我已經努力了。

最好的方法是撕下一切標籤,學會就事論事。

孩子今天做得好,表揚他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具體的進步;做得不好,指出他方法和態度的問題;不敢和其他孩子交流時,鼓勵他邁出溝通交流的第一步,用具體的指導取代下定義、貼標籤。如果孩子的性格確實有缺陷,多找找背後的原因,不斷幫他總結,進步和成長,永遠讓他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更好。

所謂標籤,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個刻板的印象,無形中給他們的人生設了限。但偏偏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花都是一朵一朵獨立地開,請給他們多一點時間,靜靜守候在他們身旁,陪伴他們成長,不要粗暴地把他們裁剪成你想要的樣子。

來源:油炸綠番茄(ID:tomato2050)作者:斑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XJSS24BMH2_cNUgEG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