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日報看靖邊】產業興旺摘貧帽,東高峁村變了樣!

2020-01-06     靖邊新聞

2019年11月24日,陝西大部地區迎來了降水降溫天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市靖邊縣,已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此時,省住建廳駐靖邊縣席麻灣鎮東高峁村扶貧工作隊的隊員們在屋裡坐不住了,急忙向村委會旁新建的牛棚跑去。

新改建的牛棚原來是當地村民一處廢棄的羊圈,牆倒草長,設施簡陋。省住建廳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反覆研究後認為發展畜牧養殖業是一個適合當地的選項。「牛,經濟價值高,價格相對穩定,也不太生病,好養!」東高峁村駐村第一書記苗少峰說。

說干就干,從開始籌備到協商租用場地和改造牛棚,再到通過社會扶貧提供的首批8頭牛犢順利到場,短短兩個月,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們齊心協力,就把養牛這件事幹起來了。很快,第二批牛犢也如期而至,第三批也達成意向,養殖規模逐步擴大,東高峁村集體經濟又增添了一項新產業。

「養牛大概10個月左右就能出欄,一頭牛賣一兩萬元,15頭就是20多萬元,除去成本,至少能落一半。」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羅偉邊說邊算起帳來,「脫貧摘帽,關鍵是發展產業,村集體經濟搞起來了,不光是給入股的貧困戶分紅,主要是示範帶動,確保貧困戶長期穩定脫貧。」

因地制宜產業旺

除了養牛產業,東高峁村在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已經成立發展了多個村集體經濟組織。

地處陝北高原的東高峁村,日照充足,雨水適中,十分適合藜麥種植。在充分考察的基礎上,2019年,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動員該村高家峁組實施土地整合,由村民入股土地289畝,開展藜麥試種,截至目前,已實現銷售收入近100萬元。以土地入股的農民廣泛受益,帶動其他小組群眾也躍躍欲試。

「我們現在總共有4台拖拉機,還有配套的深松整地聯合作業機、殘膜回收機、玉米播種機和翻轉犁,承包給當地職業農民運營,既方便大家春種秋收等農業作業,還能產生盈利,至今已收回成本並盈餘4萬餘元。」省住建廳駐東高峁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黨智平說。

「最開始,是扶貧工作隊給了我6頭仔豬和6頭母豬,現在我總共有60多頭豬了!」在已脫貧戶田華老漢的養豬場,他高興地對記者說,「今年比往年收入都高,因為今年豬肉貴嘛!明年開春還要在這裡再建個豬棚,擴大規模。」

田文軍是村裡2019年的計劃脫貧戶。「田文軍很能幹,最開始我們給了他29隻母羊、1隻種羊,現在已經養到60多隻了,按市場價一隻賣1000元,半年出欄一批,今年他的收入會很不錯。」羅偉高興地說。

除過村集體經濟,在對貧困戶的具體幫扶上,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因人因戶精準施策,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不僅要讓貧困戶如期穩定脫貧,還要保證他們脫貧不返貧。

「年底脫貧,准沒問題。」羅偉補充道。

東高峁村大變樣

東高峁村原來是靖邊縣有名的複雜村,因各種歷史遺留問題,村內存在著很多矛盾。最早一批駐村扶貧隊員說,起初來該村扶貧的時候,謾罵、堵路甚至鎖門的情況時常發生,這給駐村扶貧工作造成不小的困難。

家和萬事興,村睦戶戶旺。為了解決村子軟弱渙散的問題,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通過抓黨建,指導協助村兩委班子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增強黨支部凝聚力,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積極化解村民矛盾糾紛,並把依法治理和鄉規民約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村民道德教育。2018年6月,東高峁村獲得了榆林市市級文明村稱號。

去年2月,省住建廳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組織開展了迎春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秧歌表演等文藝活動,還組織召開表彰大會,對在新民風建設中湧現出的3戶「道德模範戶」、3戶「十星級文明戶」、3戶「文明家庭」和3名「好婆婆、好媳婦」、1名「脫貧致富模範戶」進行了表彰獎勵,極大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

「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再苦不能苦孩子。省住建廳幫扶東高峁村以來,先後聯繫多家企事業單位、廳機關等,多次到東高峁小學捐贈圖書、文體用品、被褥等,還為我們爭取了省教育廳專項資金40萬元,於今年暑假期間完成了對校園的危房改造和硬化整修,讓學校面貌煥然一新。」東高峁小學校長郄海飛說。

「新打的機井、新安裝的變壓器、新修的通村道路、整修一新的初心廣場,承載著省住建廳和東高峁村友誼的連心園,這些變化讓東高峁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貧困戶和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靖邊縣扶貧辦主任王宏禮說。

作者:付江星 田若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WHdeG8BMH2_cNUgCr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