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36洞天奇景
邢台市西依太行山,群峰聳立,山上有很多山洞,早在古代就成為一方名勝,例如臨城桃源洞為臨城八景之一,邢台縣仙翁洞為邢台縣八景之一,隆堯縣紫霞洞為唐山(隆堯舊稱)八景之一。邢台縣的龍骨洞發現的原始人類遺蹟證明十幾萬年前的古邢台人就在這些山洞裡居住生存,在歷史上,這些山洞或為戰亂時期人民避難之所,或為戰亂之時的藏兵之地,或為出家人隱居修煉之所,或為風景遊覽之地,發揮了很大的價值和作用,例如秦王藏兵洞、廣陽洞、徘徊洞、道士洞等等,秦王洞相傳是洺水大戰之時,李世民藏兵之地,徘徊洞是宋末抗金義士的根據地,崆山白雲洞則是近些年新發現的地下大溶洞,為華北奇觀,是邢台新八景之一。山洞之多,數不勝數,以下36處,為其中的代表。
1、崆山白雲洞
位於邢台市臨城縣境內,崆山白雲洞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是崆山白雲洞風景區的主要景點,距邢台市56公里。崆山白雲洞形成於5億年前的中寒武紀,是我國北方一處難得的岩溶洞穴景觀,崆山白雲洞是全球同緯度最大的溶洞,開發有為「人間」、「天堂」、「地府」、「龍宮」、「迷宮」五個洞庭,洞內四季恆溫17℃,主要景觀150多處,是中國十大奇洞和邢台市新八景之一。
2、九尖山桃源洞
位於邢台市臨城縣,規劃屬天台山風景區,桃洞聽泉為臨城縣舊八景之一。桃源洞,在縣城西北二十里李家莊的九尖山下,有梵剎,層巒疊翠,頗可游觀。初開鑿於明代,順治年間,柏鄉貢生魏梅祥,號退庵,在此修煉,並開「混元一氣洞」、「雙珠洞」兩洞廳。洞下有泉,自石而出,勢急有聲,味甚甘冽,遇旱不竭。近山農民可取焉。石壁上可見「賽蓬萊」三字,為洞主人魏梅祥(魏退叟)鐫刻。雙珠洞中約二十餘平米,洞頂為天然原貌,四壁乃人工開鑿。在洞內西側開有圓形石窗,為兩個半圓的石拱拼接而成,石室正中為三清塑像。洞內石壁之上多刻石,有人物,有詩賦。以墨拓之,形象及文字內容躍然紙上。魏梅祥有詩曰:
收盡朝霞與暮煙,洞門深鎖道人間。
爐中藥就藏神室,醉里詩成寫翠崖。
面壁焉知寒共暑,機忘不同代何年。
壯懷激烈曾磨劍,蜃氣樓台化大千。
3、宣霧山紫霞洞
位於邢台市隆堯縣,曲洞飛云為唐山縣舊八景之一。宣霧山,又稱巏務山,宣務山、虛無山,曲洞飛雲是陰雨天氣從宣務山紫霞洞飛旋而上的彩雲,有時呈白雲,猶如仙女彩練、弄舞作姿,或白龍橫空、霧罩山巔的一處奇景,只要來到宣務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覽宣務聖境的騷人墨客都盼著陰天降雨,目的是有機緣一睹仙女出洞、駕雲升天的舞姿風采。明代知州馬健把這種奇觀描繪是:
白雲深處洞門開,光射山頭玉作胎。
待得飛龍雷電霽,蔥蔥籠籠氣佳哉。
4、廣陽山老君洞
位於邢台市沙河市渡口村北,在石灰岩構成的廣陽山的山崖上,有一些不大的洞穴,如草帽洞、霜洞、石花洞、羅漢洞、千佛洞等,最著名的是位於山腰的老君洞。舊志載「老君石洞雖盛暑入涼氣逼人,前有一石牛,相傳老君曾駐足於此。」也有志載該洞「絕無塵穢,號聖人室。」
5、天梯山徘徊洞
天台山有36座奇洞,,另有七星洞、玄武洞、佛爺洞等。
邢台縣天梯山系太行山脈,海拔500多米不算高,千餘級石階直上山頂「長壽峰」,山腰有遠古洞群,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徘徊洞是天梯山的招牌菜。長百餘米,洞體寬大幽深,大小支洞縱橫交錯,左右徘徊相互貫通且據高臨下,洞口地勢十分險要,果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徘徊洞與飛龍洞隔澗相對,中間架有人工天橋,站在橋上憑欄遠眺,起伏多變的群峰層巒,深邃幽靜的峽谷溪潭與錯落別致的山野田園風光便會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6、天梯山金水洞
天梯山腳的金水洞是我國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洞,1999年百年難遇奇旱,金泉水斷流,4月3日在挖泉眼的時候,金水洞破腹而生,洞的前部是地下暗河,曲徑通幽,可乘船遊覽。這在華北獨有,洞中、水洞、旱洞及地下暗河縱橫交錯,水質清澈,四季恆溫18℃,嚴冬季節洞內熱浪撲面暖意融融,盛夏酷暑,洞內寒氣侵襲,清神爽心,被譽為天然空調。已開發的遊覽線路、水路400多米未全開放,旱路800米,洞線彩燈流熒、碧波映輝、盤梯生趣,把地下溶洞奇觀美景映襯得更加絢麗多姿,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堪稱太行地下明珠。
7、張果老山仙翁洞
張果老山,邢台城西北三十里,上有仙翁洞,仙翁奇洞為邢台縣八景之一。
仙翁古洞是個天然岩洞,位於棲霞觀後,深300多米,據說是張果老中年以後在此洞內修行。遠在北宋元豐年間,仙翁古洞便被定為"邢台八景"之一而名揚四海。洞內的人文景觀以張果老傳說和道教文化為主,由八卦煉丹爐、聚仙閣、觀音殿和天頂洞四大洞庭組成;自然景觀由煉丹爐、天然岩洞、鐘乳石、天然石花以及天然山泉所構成,泉水清澈見底,「注而不溢,淘而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經專家化驗含有多種微量元素。
8、雲夢山鬼谷洞
雲夢山鬼谷洞,位於邢台市邢台縣,包含水簾洞、王禪老祖洞、毛遂洞等,是道教祖師、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的修行地。雲夢山位於太行山主脈,由翠陽峰、轎頂峰、牛群峰等三峰圍抱鬼谷崖,形成上壺天、中壺天、下壺天和天外天的壺天仙境的地質奇觀,為國家地質公園,白龍泉,又稱王禪老祖泉,是邢台百泉泉域中的名泉之一,從天外天飛流直下,形成棲鷹瀑水簾洞的標誌性奇觀,又有王禪老祖洞為鬼谷子講經洞,此後一路形成九潭十八瀑,被譽為北方的九寨溝。雲夢山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區。
9、棋盤山碧雲洞
邢台縣皇寺村南有一座大山名曰棋盤山,又名龍山。棋盤山上有碧雲洞、石棋盤、燈杆石、摩崖石刻等古蹟。
10、保安山清涼洞
位於邢台沙河市,大沙河北畔,沙河市與邢台縣的界山,山腰有洞穴,名清涼洞,當地也稱作龍骨洞。
11、雲峰山大佛岩百龍洞
位於邢台沙河市雲峰山大佛岩上,百龍洞,也叫龍洞。
雲峰山(亦名大寨山,古時亦名戴家砦),海撥1282米,因山高直插雲霄,登山到半山腰便可見雲霧繚繞,故得名雲峰山。雲峰山腰有一大石岩其岩三面阻山,前一崎路塞之,人不能入,山凹中有一佛殿,名曰佛岩寺.據傳該寺始建於唐代,明朝萬曆五年(1577年)六月重修,寺內石刻佛像50多尊,佛殿西二十米處有一石洞曰龍洞,岩洞深至七八米,有清泉池水三坑,曰龍池,常年有泉水。上山里許有摘星樓.
民國《沙河縣誌》記載:大佛岩,在皂角峪西南六里,其岩三面阻山,前一崎路塞之,人不能入,山凹中有一佛殿,岩石自為覆蓋,風雨不侵。直上里許,有百龍洞,又里許,有摘星樓。
清代《順德府志》記載:大佛岩,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山腰中有佛殿一座,岩石覆蓋之,風雨不侵。三面阻山,前一崎路塞之,人不能入,直上里許,有百龍洞,又里許,有摘星樓。
12、胡姑堖三教洞
位於邢台市內丘縣,胡姑堖南與邢台縣交界,山上有石峰,俗稱栓驢撅。嶺上有古元代建的古寺、龍泉池、石洞天然閣、三教洞、玉帝閣。現龍泉池尚存。」
13、白銀山觀音洞
位於邢台市內丘縣,白銀山,內邱縣西六十里百花岩南,上出雲母遙望如銀,上有觀音洞。
14、天台山九仙洞
位於邢台市內丘縣,天台山,內邱縣西六十五里,上有九仙洞,縣誌記載:「九仙洞,在天台山半崖,俯臨澗壑,下窺無際。」
15、太子岩喬家洞
而到了明代則出了喬中和,內邱人稱喬半仙。這位內邱城西關村人史稱「狡吏畏懼,黎民懷念」。他官至太原通判後辭官回鄉,在太子岩東側半腰,以斗米移斗石之價,開挖了「喬家奇洞」,靜隱其間,以著述為事。伏臘無間者三十餘載,著有《說易》等書十幾部,並成為明朝理學名士。
與鵲山並峙者為龍騰山,上有太子岩,相傳虢太子與鵲並游之所,岩東有喬家洞【縣誌】
16、龍騰山太子洞
內邱有蓬鵲山,亦名龍騰山,即漢志蓬山也【寰宇記】
與鵲山並峙者為龍騰山,上有太子岩,相傳虢太子與鵲並游之所,岩東有喬家洞【縣誌】
蓬鵲山「太子洞」,洞外曾經是雄偉的大殿,四處散落著漢白玉的石料,有的雕花很精美。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並與扁鵲一起採藥。太子樓始建不詳,後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樓廢洞存,洞鑿于山壁上,深2丈,憑欄東眺,可見松柏蒼蒼,白雲出岫,紅日升空。險峰千仞,峻岩百層,草木豐茂,松柏秀榮。太子洞佐羅的山岩,名曰太子岩有眾多的溝谷峻岭,奇峰怪石,深淵懸崖。清代則出了有名的「雷公道人」。此人姓名不詳,居喬家洞、太子洞修行多年,成為一代名醫,人稱瘋癲神醫,浪跡天下。明代嘉靖年間順德府知府高潛題太子洞曰:
五雲連石閣,萬象俯平川;
羽翰青霄上,凌風馭列仙。
17、青松山秦王洞
位於邢台沙河市西南溝村南青松山的最頂處,是沙河及附近最大的天然溶洞。因傳李世民曾在洞內屯兵,故名。當地百姓也叫藏羊洞。該洞是典型的石灰岩山體內形成的溶洞,洞口因塌落而形成,水平展布,直徑約10米,主洞高約30米,寬也有30多米,東西向延伸,長約四五百米,其寬敞宏大,令人稱奇。在西南側亂石縫後,有個高約十多米的側洞,人稱水簾洞,洞內上下左右全是型態各異的鐘乳石,使人如入雪雕玉就的童話世界。沿北側而出,洞壁上也有幾處令人陶醉的鐘乳石景點。另外,此道的中途,竟還有一處暗藏地下的溶洞,人稱地藏殿,該洞只容一人爬進,但洞體比水簾洞要寬敞許多,內有一些渾圓凝重的鐘乳石,但洞壁石質鬆軟,人們常到此求藥,塑有地藏菩薩像。秦王洞是沙河及附近最大的天然溶洞。當地近年對此洞進行開發,增添了不少人文景點。
18、白雲山白熊洞
光緒年間《邢台縣誌》記載:「白雲山,又名「王保寨」,自寒風堖東此山為最高,險崖有洞,深不可測,名白熊洞。
19、太安山白龍洞
俗呼大安山。位於白莊村西,山體為石灰岩,海拔906米,有著名的封巒寺遺址。大安山高峻清秀,林木茂密,山體石灰岩質,山崖有多處石洞,其中北山的白龍洞最大,洞口東側崖壁上有兩個不大的小洞,人傳坐到白龍洞口,向那兩個洞內投石子,若投中左邊的一個可生男,投中右邊的一個可生女。舊時有好事的年青人常來此投石向之,今日只是作為遊玩取樂的趣事而已。
20、紅楓山紫雲洞
位於邢台沙河市,又名金牛洞, 紅楓山又叫南奶奶頂,山頂上有聖母殿、菩薩廟、香客樓等名勝,並在歷史上有好多神話傳說。主峰西側是懸崖峭壁,有登上台階數千層,直達山頂,主峰南側修有盤山大道,車輛可通山頂。山頂朝村的一面有兩棵長青柏樹,樹齡多大,無人所知。村裡的長壽老人說,從自己爺爺記事起,樹就這麼大。紅楓山上長滿了野生楓樹,其氣勢之大,面積之廣,堪比北京香山。每到金秋十月,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主峰西側是懸崖峭壁,有登山台階數千層,直達山頂。主峰南側修有盤山大道,車輛可通山頂。山南半山腰有金牛洞、西南面有桃花洞、石窪山泉等景點
21、凌霄山朝陽洞
邢台縣凌霄山有朝陽洞,或曰民進洞?明末清初,中天未來佛(凡名劉財運、劉才運)在此山滴水岩、朝陽洞修行,創靈空教。
22、鳳冠山白雲洞
位於沙河市柴關鄉石門溝村東南、王硇村西南的鳳冠山(又稱「筆架山」、「青龍山」)上,俗稱為雞冠山,因洞內供奉著釋迦牟尼如來佛祖而得名佛祖洞;又因其洞口常年有白雲繚繞,又稱「白雲洞」。洞中現存最早的石碑是明崇禎年間的。康熙年間的石碑記載:其「入乎雲端,起於空際,此真天造之勝景,地設之奇觀也」;乾隆二十年《重修菩薩合洞神袛碑記》記載:「觀青山層翠,峻岭重疊,白雲出岫,奇觀異常;況洞在半崖之中,猶如南海一所。洞外有庵,茂林青竹,百花美味;洞內且曲折幽深,贊言不盡,又有麋鹿銜花,白猿獻果,獅吼常鳴,鸚鵡每叫,真是菩薩高隱之處,諸神幽棲之所」;嘉慶年間的石碑記載:「雖非洛伽山勝景,而南山與南海等量,白雲與白蓮齊觀,茂林與竹林比美,與洛伽之地又何擇焉?「誠沙邑第一勝景」。白雲洞西二里多的雞冠山腰另有一洞。人稱白雲洞上洞或無底洞。該洞水平位置較前洞為高,從山下無法上去,需從山頂處攀援而下方可到達洞口。洞口不過一尺見方,需爬著進去。洞內黑暗潮濕,幽深莫測。該洞似乎是由水溶山岩的夾縫形成的,或高或低,或寬或窄,窄處一、二米,寬處有十來米,很難走,有時需攀爬,有時需匍匐,有大門坎、石炕、石鍋、蝙蝠洞等去處。洞壁上有突出的岩塊,也有輕雲流水般的乳石紋樣,大洞中有晶瑩剔透妙不可言的石筍、石花,大的有一人來高。該洞內雙洞、叉道很多,有人說深有數里,真正走到頭的不多。是年輕人探險尋幽的好去處。
23、南山菩薩羅漢洞
菩薩羅漢洞,位於沙河市柴關鄉北盆水村南二里多的「南山」山腰,為石灰岩單體洞穴。山洞在一山體石崖下,坐南朝北,洞口有木門,洞的前部是一個寬大的洞庭,高約三米,距離洞口約十米的正前方是一座石供桌,上面有一尊石雕文珠菩薩側身騎獅坐像,兩側緊靠洞壁整齊地排列有關羽、韋駝及十八羅漢石像。羅漢石像一米多來高(比真人稍小),姿態各異,表情不同,栩栩如生,這些石像均為明代北盆水人楊福所刻。位於北盆水村南約二里多的山腳處。該洞系石灰岩天然洞穴。洞口一丈有佘,洞深約3丈。洞內正前方石供桌上,有石雕觀音菩薩(或文珠菩薩)騎獅坐像,及善財龍女,兩側整齊地排列有關羽、韋駝兩位護法神將及十八羅漢像,這些羅漢四尺來高,或站、或立、或坐、或抱膝、或盤腿、或坦胸露腹,、或正襟危坐,姿態各異,表情不同,栩栩如生,可惜多數頭面被砸。洞外岩壁上碑載這些石像是明代所刻。
24、牛神口插旗堖金牛洞
位於孔莊東的沙河(野河)東北岸,扼山川出口,形勢險要。海拔585米。李世民曾在山巔插旗,今插旗坑猶在。。插旗堖南側山腳緊靠河川處有一石洞,名金牛洞,傳有金牛入內故名。
25、紅楓山無底洞
王硇村南就是紅楓山,漫山遍野的野生楓樹。而附近山上,還有兩個大山洞,其中一個被當地人叫做無底洞的山洞,就是當地村民也沒有下探到過最底部,不知道有多深。
26、翠陽山道士洞
邢台縣,仙界山附近,因為古代曾有道士在附近的翠陽山修練,留有老道洞,因此起名老道旮旯。
27、黃榆嶺廣陽洞
廣陽洞,位於營里村西北、黃榆嶺佛爺山與姑子岩相接的懸崖峭璧下,此洞並非平常所見的洞穴,而是一個三面環山、長有數百丈、高有二十多米的扇狀「山坳」,上面峭壁環狀收口,一面朝向山谷,形如瓮天;下面有碩大的平台,能容納百餘戶人家居住。洞名為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邢台縣知縣朱誥題寫,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洞前有一「珍珠瀑布」,水滴從壁頂流下,象斷了線的珍珠一樣散落一地。清康熙年間順德知府(後升遷為刑部尚書)李京為其題詩:「百丈懸崖萬嶺圍,半天瀑布雨霏霏,日光水影碧空落,疑是春山上下飛」。耐人尋味的是,邢台縣知縣朱誥竟然為這裡的美景所誘惑,掛冠辭職在此隱居,度過晚年生活,至今在洞下平台上保留有一個損壞石灶、兩盤石磨,傳說是朱誥在此隱居時使用的簡單生活工具。
水門山 府城西一百二十五里又五里為廣陽洞又二十里即黃榆嶺。
28、延壽山甘露洞
延壽山,在邢台縣宋家莊村東0.6公里,海拔718米,半山腰有僧人靜修大洞一處,有石桌、甘露池、甘露井等景觀,山谷有小洞穴多處,古井多處。
29、馬鞍山仙人洞
順德府城西北三十八里,山脊隆起宛似馬鞍,山腰有洞,可容千餘人,戍兵防秋常屯於此。《邢台縣誌》記載:巔起伏如馬鞍,山陰有石洞,名仙人洞,陰有泉生石中,止而不流,即金泉,昔寨兵防秋屯於此。
30、杏峪嶺陰山白龍洞
邢台內丘杏峪口,古名錦繡堂,為明長城重要關隘,在邢台內丘縣杏峪風景區,有陰陽山自然景觀,嶂石岩地貌」,與廣東韶關的丹霞山命名的「丹霞地貌」和湖南張家界命名的「張家界地貌」並稱為中國的三大砂岩地貌。
陰山,在一個高大山體上有一個天然石洞(又稱白龍洞),洞內有一尊白龍的石雕,洞口有座小廟,供奉著雷公的塑像,牆壁上刻有「光緒三年」的字樣。以前每到旱季,村民們就將木製的雷公抬下山去求雨。
31、劍劈峽劉秀洞
位於邢台沙河桃花源風景區,沿「一線天」拾階而上,從金殿飛瀑下沿湖邊西行,過草白玉石橋,迎面一條巨大峽谷橫亘腳下,兩壁如削,深不見底,峽口處兩個「V」形谷遙遙相對,狀如「十」字,神似劍柄,這是「劍劈峽」。
「劍劈峽」的盡頭是劉秀避難的山洞,洞口「福地洞天」四個大字向人們敘述著遙遠的記憶。如今洞前已植「漢牡丹」,花大色艷,長勢喜人。「劉秀洞」北行有一山灣,山壁光滑,紋理清晰,是億萬年風化水蝕形成的典型的Ω形山谷,夏日綠蔭如蓋,山泉淙淙,真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山流」之意境。
32、紫金山桃花洞
邢台紫金山除了紫金山書院外,最「箸名」的景點之一當屬極頂南側的桃花聖母洞,老鄉說桃花聖母非常靈,有必應求。這個桃花聖母就是桃花女,周公與桃花女的傳說誕生於邢台本土。
33、邢台鐵釵山龍骨洞
龍骨洞位於邢台石坡村南3公里的鐵釵山上,因傳說洞內有龍骨化石而得名。鐵釵山的山坡陽面上下分布著5個大小不一的山洞,其中位於山體下部、山溝旁的龍骨洞最大,面積約有七、八十平方米,洞口面朝東南向的陽面,洞口下面是一條幹涸的河溝,四壁和洞頂凹凸不平,地面較為平整,洞中放有一張明代的石供桌,供桌上雕刻著精美的二龍戲珠、神像等,洞內四壁和天頂都有火燒的痕跡。在龍骨洞下方,相鄰的山洞面積也很大,上次來時將其誤認為是龍骨洞。在另一個山洞裡,四壁和洞項上懸掛著的鐘乳石宛如盤龍出海,尉為壯觀,洞壁、洞頂上還繪有彩色的原始岩畫。
鐵釵山上原有明代石碑二通,清代石碑三通,現明代石碑已不知去向。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德府知府張名世所立的《重修天仙聖母碑記》記載,龍骨洞古時名為「行龍洞」,萬曆年間人們在行龍洞建起一座天仙聖母神廟,供奉天仙至女碧霞元君,廟宇香火旺盛,前來觀者莫不唏噓長嘆。順治年間,道人樊和順、陳懷等人組織重修。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所立《重修行龍洞碑記》記載,石坡頭、高奇、堅固三個村的王羅胡梁董常任郝許諸君重修行龍洞。清代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所立《重修龍神廟龍池碑記》記載了重修龍神廟、龍池的情況,其中提到過去這裡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龍池水清見底,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
因為人們曾在洞內發現了大量遠古時代動物的骨骼化石,而把此洞叫做龍骨洞,這裡可能是邢台人的祖先曾經居住的地方,據說抗戰時期,日本考古學家曾在這裡發現了可媲美北京人的原始人骨化石,並撰寫了太行山前原始人的學術論文,可惜資料和文物均在戰爭中遺失。龍骨洞內石供桌旁挖出大量古動物化石及部分植物化石,化石上有人為砍砸痕跡和火燒的痕跡,應該與早期人類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其中的兩塊古化石,被河北省文物研究處鑑定分別是野豬下頜骨和鹿的下頜骨,為第四紀中更新世動物化石,距今13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產物。這些古生物化石的發現,對研究邢台地區自然地理氣候變遷、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34、鼎梅山鐵拐李洞
邢台小西天——又名鼎梅山,栲栳紅山,奶奶頂。屬太行山山脈,海拔1098米,為邢台最高峰之一,在邢台八大名勝中又名列第一。此山不但群巒積翠,危崖峭壁,古木橫空,重林蒼鬱,而且廟、殿、樓、寺、洞等名勝古蹟多掩翳于山麓古木之間。山腰多天然石洞。有水簾洞,白沙洞,紡花洞,老仙洞,旱仙洞,九連洞,老虎洞,無底洞,金牛洞。其中素有盛名的有紡花洞,九連洞,老虎洞,洞深無底。
靠小西天峰頂東側有扁腦山,在扁腦山背後,有一小峰,名殼撈江山,因又象麥秸垛,也有人給它起名麥秸垛山。山形珠圓玉潤。山壁中間有仙人洞,相傳八仙之一,李鐵拐就是在此練飛崖走壁摔壞了腿,故在此洞修煉成仙。
35、五指窯朝陽洞
在邢台內丘縣老人峰南2公里,其上有5個山洞,名朝陽洞。
36、峽溝掛壁山洞
位於邢台沙河市峽溝水庫,掛壁山洞外的懸崖下就是峽溝水庫,水質清澈,水色特殊,或碧綠或墨綠,與紅色的絕壁紅綠相對,形成非常好看的山水畫卷。洞內比較狹窄,行人、摩托車、三輪車、拖拉機及小型汽車能方便地通過,其他大型車輛則無法通過,只能停放在洞外寬闊處。山洞分為若干段,有兩段較長,裡面漆黑一片,不得不打手電或用手機照亮。洞中每隔短則幾米長則數十米,便會向外開出一個洞窗。這樣既可方便洞中採光,又能讓行進在洞中的人們隨時觀瞻青山綠水和奇異的岩洞風光。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山洞,比如臨城縣嶂洪洞,不老青山王母洞、滴水洞,明月寨的老母洞、鳳凰崖的龍鳳洞等等,不一一而述。
不老青山王母洞
圖片來自網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