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的歷史長河,民族的興衰昌盛」我國能有今日的成就,離不開老一輩的辛苦付出,尤其是在戰爭時期,他們不懼困難,克服了種種考驗,贏得了勝利的曙光,在抗戰時期,中國有五個革命聖地,分別是江西省的井岡山、江西省南部的瑞金、貴州省的遵義、陝西省北部的延安、河北省平山縣中部的西柏坡,兵哥就不一一介紹每個地方了,今天就重點來介紹一個最後一個革命聖地——西柏坡,這個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農村,竟然還成為了最後一個農村指揮部,而且毛澤東還在這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戰爭也隨之而來,於是毛澤東在西柏坡指揮了三大戰役,分別是遼瀋、淮海、平津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可以說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因此在這個眾所周知的革命聖地結束了長久以來殘酷的戰爭,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作為革命聖地的西柏坡並沒有被人們忘記,隨著近年來紅色旅遊的不斷升溫,西柏坡依據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較為便捷的交通,成為許多選擇紅色旅遊的遊客首選之地。
當初共產黨之所以選擇在西柏坡駐紮,是因為西柏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它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易守難攻的地理特徵使1947年的中國共產黨選擇它作為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党進行戰略大決戰。如今,西柏坡已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革命聖地之一;西柏坡紀念館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於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因此西柏坡被選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勢,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兩大根據地所環抱。
最後西柏坡為我國五大革命聖地之一,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了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裡走來」、「中國命運定於此村」的美譽。「中國命運定於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