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升級了!
這兩天,江干、拱墅、餘杭等區縣市紛紛發布出行管控通知,通知中有一條特別惹人注意,那就是「每兩天每家可派1人外出採購」。換句話說,每家每隔兩天可以有一個代表出門「放風」。
記者隨機採訪了多戶家庭,一起來看看這個「放風」的機會,他們都是怎麼分配的?出門後都買些什麼?
你們家,又是派誰出門的?也歡迎大家投票說說,疫情結束後你們都想吃什麼~~
與公婆同住一個小區的一家三口
婆婆是主力,當然婆婆買
「今天下城區發了禁令,我們趕緊把婆婆派出去買菜。」家住下城區西文東苑小區的趙小雨說,她們夫妻倆不會燒菜更不會買菜,這種時候當然要派家裡「最厲害」的出門採購啦,而且婆婆會開車,出門也方便。
下午三點多,婆婆拎著六個袋子滿載而歸。仔細看看,有豬肉、青菜、花菜、豆芽菜、菠菜、甜豆、豆腐、油麵筋等,還有各種油鹽醬醋。趙小雨說,過年期間家裡囤了不少葷菜,現在還夠吃,只需要買一些蔬菜就可以。
剛買回來的菜
從年初二開始,為了減少婆婆外出買菜的次數,趙小雨一家堅持「兩天吃火鍋,一天吃炒菜」的制度。她說,接下去一段時間,還會繼續這樣的吃法,能少出門就少出門。
冰箱存貨
年輕小夫妻+2周歲兒子
老爸「千里」送菜
大年初九,孫莉莉一家三口從娘家搬回到自己家(陽光城翡麗灣)住。回來時,她們還順便帶回了一些蔬菜。
娘家帶回來的蔬菜
「搭配家裡冷凍的牛肉、雞肉,還有單位發的醬貨,一葷一素,剛剛好。」孫莉莉說。
就這樣,每天夫妻倆都只吃兩頓,早中飯和晚飯,配菜不是牛肉湯就是醬菜。今天,夫妻倆上秤一看,齊刷刷地瘦了,「我瘦了10斤,我老公6斤。只有我兒子胖了1斤,因為他三餐正常。」孫莉莉說。
家裡存貨
接下來幾天,會派代表出去採購嗎?
「不會。」孫莉莉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說,她們家的囤貨夠充足,而且她老爸每隔幾天也會送點蔬菜到小區門口,「能不出門就不出吧,安全點。」
新婚小夫妻
外賣
劉磊夫婦住在臨平思惠家園小區。大年初五,他們從安徽老家回到杭州,足足帶了一蛇皮袋的蔬菜,大白菜、青菜、包心菜、蘿蔔、胡蘿蔔等應有盡有。
「大白菜放陽台,不容易壞,蘿蔔這些能久存的放冰箱,青菜這些容易壞的就先吃。」劉磊說,平時還會從盒馬鮮生訂購外賣,買魚蝦和消毒液、鹽等日用品。
從初五到現在,從老家帶回的蔬菜吃的只剩下兩顆大白菜了。接下來,該派誰去買菜?
吃剩的大白菜
「都不想一個人出門,索性還是叫外賣,反正盒馬鮮生也很方便,上午叫下午就到了。」劉磊說。
與爸媽同住的「大戶人家」
年輕男主人負責採購
這幾天,孔凡一直在家辦公,同時,他也當起了家裡的「當家人」。不僅負責出門採購,更是挑起了燒菜的「重活」。
家裡存貨
孔凡的父母年紀都大了,父親63,母親60歲,疫情之下,當他得知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時,便攬下了這些活。
「這個時候男人不挑擔子,什麼時候挑?」孔凡說,平時家裡買菜燒飯都是爸媽負責,現在空了,是時候幫忙做些事情。
租房住的單身妹子
肚子靠速凍食品填飽
1月31日從富陽回杭州時,駱小才的媽媽給她準備了三包速凍食品,分別是2包餛飩,1包水餃。
只吃了3天,「糧食」就吃完了,駱小才趁著上班的間隙,去了趟超市備貨。同樣的,她依舊買了一堆速凍食品:刀切饅頭、奶黃包、湯圓……
「我只有一個煮泡麵的鍋……即便有廚具,我也不會燒啊。」駱小才說,這種時刻她深深地體會到了廚藝的重要性,因為她吃速凍食品快「吃吐」了。
接下來,駱小才準備下載各個買菜軟體,買各種火鍋食材。「就當換個口味了。」
為什麼選火鍋?還是那句話,因為她只有一個煮泡麵的鍋。
空巢老人
子女幫叫外賣,社工幫送
86歲的馬大伯和老伴倆人住在閘弄口新村。因為腿腳不好,老倆口基本不出門,平時的菜都是由女兒買來送到家。疫情發生以來,因為各個小區管控升級,女兒也只能叫外賣把菜送到小區門口。
到家的「最後一公里」該怎麼辦?
「外賣到了,我女兒就聯繫社工幫忙送上門,真是辛苦社工了。」馬大伯說。
投票
宅在家裡的日子,很多人也開始了對「疫情過去後吃什麼」的暢想。趕緊來投個票吧!也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想吃什麼?
每日商報記者:范昱
值班編輯:章丹丹
每日商報(ID:hzm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