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相關性腦病這類流感併發症80%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

2019-12-12     看呼吸

流感不可怕,讓人恐慌的是流感引發的併發症。北京地壇醫院韓冰醫生給我們介紹了2017年的兩個病例,他說,流感引發的這種併發症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而它的愈後性又差。


這是發生在2017年流感流行季的兩例病例。第一例是一位19歲的女性,因「發熱1天,意識障礙5小時」於2017年6月入院。患者入院前1天出現發熱,體溫高達38.8℃,同時伴有咽痛、頭痛、噁心。入院當日中午患者出現大汗、頭暈、肢體無力,體溫39.2℃,精神極差、反應遲鈍、昏迷程度逐漸加深,呼之沒有應答。遂在轉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急診途中出現四肢蜷縮、肌張力升高,無明顯的肢體抽搐。急診時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血氧飽和度下降,收入院治療。


這位女性患者既往體健,入院第4天查甲型流感病毒核酸陽性,進一步分型H3,考慮為甲型H3N2感染。治療初期給予抗病毒、低溫腦保護及其他對症支持治療。然而患者病情、意識無改善,入院第6天複查頭顱CT發現腦水腫加重,經臨床評估,考慮腦死亡


第二例是一位50歲男性患者,因「發熱伴意識障礙3小時」於2017年12月入院。入院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40℃,有畏寒無寒戰,伴意識恍惚,刺激有反應,不能對答,略躁動,無抽搐,偶有咳嗽、咳少量黃色黏痰,無噴射性嘔吐,無腹痛、腹瀉,無尿頻、尿急、尿痛。外院就診查甲型流感抗原檢測弱陽性,給予奧司他韋抗病毒及物理降溫,效果差,收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這是一位顱咽管癌9年,糖尿病史20餘年的患者,醫院給予了抗病毒、抗菌治療和對症吸氧等支持治療。入院第2天,這位患者出現了呼吸心跳驟停,經搶救後恢復自主心率,但在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及呼吸支持等情況下,生命體徵仍維持不住,最後診斷為臨床死亡




韓冰醫生介紹,甲型流感病毒尤其是H1N1、H3N2引起流感相關性腦病最常見,也可見於乙型流感病毒感染。該併發症在日本報道較多,約80%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而成人流感相關性腦病病例罕見,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


流感相關性腦病預後較差,日本1998年至1999年流感季節的數據表明,該病病死率為31.8%,致殘率為27.7%,約40%患者的死亡是由於神經症狀出現2天內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迅速進展。大部分患者均未注射流感疫苗,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日本的一項生態學研究表明,在1994年以前的兒童大規模流感疫苗接種期間,兒童流感相關性腦病死亡率明顯低於那之後的5年。韓冰醫生介紹的這兩位患者均未明確其流感疫苗接種情況。


該病主要出現神經系統症狀,通常在流感症狀發作的1~2天內出現,包括驚厥或抽搐、意識改變或喪失、認知功能下降、運動或感覺障礙、行為反常或錯亂以及精神狀態的改變等。


流感相關性腦病的發病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確,一種說法是病毒直接入侵神經系統。另外一種細胞因子風暴學說,流感相關性腦病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促炎症細胞因子和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水平升高。這些細胞因子可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進而導致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血腦屏障受損後,細胞因子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誘導神經元細胞及神經膠質細胞凋亡,同時刺激神經膠質細胞釋放更多的細胞因子,從而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細胞因子風暴也會誘導肝細胞凋亡,或者導致肝腎功能異常、代謝紊亂、凝血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可能介導該病的發生或者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韓冰醫生提醒大家,流感相關性腦病的發病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確,因此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一定要接種流感疫苗,若未接種,可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一旦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要及早就醫。


專家簡介


韓冰

主治醫師,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IaeAW8BMH2_cNUgAm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