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月三」的非遺記憶

2020-04-01     馬山廣播電視台

壯族是中國南方有悠久農耕歷史的民族,壯民在一邊種植髮展農業的時候,一邊唱著山歌,一邊還用手中的農具跳起了舞,就地取材,樂在其中。而這種舞蹈由勞動群眾集體創作,又在群眾中傳承,最後成為了今天壯鄉著名的打榔舞。

「壯族三月三」的非遺記憶

「初一打榔鬧洋洋,人畜興旺糧滿倉。若是新年榔不響,全垌人畜鬧饑荒」。打榔,古稱打「舂堂」,是流行於馬山縣古寨鄉等地的民間娛樂活動。據說,它起源於唐代武德年間至北宋靖康年間,從最先的一種勞動情景,慢慢演變成用於酬神、還願、祭祀、娛樂等活動的民間舞蹈。

打榔舞普遍使用的道具是榔和杵。榔是專門用於脫稻粒、舂米、打糍粑用的一種木製原始農具,形似獨木舟。杵則是打榔的工具,兩頭大,中間小。

最初,打榔舞只是在勞動之餘跳,後來逐漸發展為在一年之中較為重要的節慶如正月初一至十五、清明節、三月三節、重陽節、七月半節、冬至節跳,進新房、結婚、喪葬等紅白喜事也跳壯族打榔舞。如今這種富有節奏感的運動,更成了一種表演形式,也是當地人的廣場舞。打榔隊伍里領頭的便是陸榮燕,這個當初遠嫁而來的弱女子,如今已是本村的村支書。

早在陸榮燕還不是村支書的時候,她就開始組織全村婦女組建打榔隊伍,並將這項活動帶進學校,即是繼承古老的記憶,也豐富了落後山區的文娛活動。

打榔舞的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不需樂器伴奏,有二人對打、四人對打、多人交錯對打等多種方式。每人用木杵有節奏地敲擊榔壁、榔底和榔邊,動作歡快有力,節奏穩重,聲調若鼓,聞於數里。以此表達壯族人民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吉祥的祈求和渴望。

榔舞豪壯,千年傳承榔聲朗朗,振奮人心。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陸榮燕會喜愛和推廣打榔,這種在勞動中誕生的表演,樂器就是農具,既強壯了農民的筋骨,也打磨了他們的品格。

來源:南寧旅遊

編輯:竹 溪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HuXNXEBrZ4kL1VixU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