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典型的指數行情。
盤中滬指一度突破3000點,但市場資金可以說毫無反應。
在很多人看來,近期指數的走強,主要是靠銀行、證券、保險、白馬等權重股的拉升,市場本身並沒有放量,盤面賺錢效應也會沒有回暖。
一邊是指數的火熱,持續不斷的外資買盤;一邊是情緒的冰點,各題材、強勢股殺跌。
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被支配的大盤」。
近期的市場確實有被支配的感覺,但是,我必須要指出來,今天金融股的異動,並非是沒有道理的。
央行開展一年期MLF操作,利率從3.3%下調至3.25%。
我解讀一下今天上午的這則消息。
這是個超預期的利好。雖然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釋放更寬鬆的貨幣環境,但央行是沒有動作的。
這則消息意味著,未來的貨幣政策空間打開。代表的是國內有望進一步釋放更寬鬆的政策預期,說白了,就是降息的機率更高了。
另外,再說一個事。
外資最近為什麼會這麼猛?很多人認為,因為11月MSCI要擴容,外資提前加倉MSCI的標的。
這個理解是片面的。
MSCI擴容我們經歷過很多次了,外資從來沒有像近期的買入力度一樣大肆掃貨。這裡面的邏輯,我認為在於兩點。
1.美聯儲降息。
2.人民幣升值。
很簡單的套利模型,假設,我作為華爾街的投資者,降息意味著我資金的使用率提高,提高股票配置的倉位是合理的選擇,這一點,美股的新高可以印證。但與此同時,由於我判斷人民幣即將升值,我如果拿錢去A股買入股票。我即使在A股不賺錢,是不是也可以獲得匯率變化帶給我的收益?
看看下午的離岸人民幣表現,要回到6時代了。
==============
看懂了這兩點,就不難理解今天的行情了。
國內做題材多是遊資和散戶,對宏觀的敏感度不高,滯後於指數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