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流失文物回歸展」的底氣|澎湃社論

2019-09-17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當下中國追索海外文物的「主戰場」還是在追討近年被盜、被非法出口的文物。

韓滉《五牛圖》卷(局部) 唐代 故宮博物院藏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將於9月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伯遠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圖卷、青銅虎鎣、王處直墓浮雕等珍貴文物,以及剛剛成功追索回歸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將一一展出。

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國文物被破壞、被迫流失海外的「痛史」。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中國在追討流失文物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果。

現行國際規則對於中國追索文物並不有利,相關國際公約主要有3個:《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但是,只有當事國加入該公約才受到公約的約束。而很多國家作為「文物流入國」,奉行所謂「文物國際主義」,並沒有加入公約。

青銅虎鎣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更重要的是,這些公約沒有溯及力,本身不能用於直接追索歷史上被掠奪的文物,主要用於打擊近年被盜、被非法出口的文物——雖然,中國政府在簽署公約時,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的權利——所以,當下中國追索海外文物的「主戰場」還是在追討近年被盜、被非法出口的文物。

首先,中國要用足現行反走私文物的國際規則,並強化國際合作,據理力爭。今年3月,「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現身東京的拍賣行,中國文物、公安部門直接介入,迅速鎖定該組文物源自湖北隨州曾國墓葬,並掌握了文物為近年遭盜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據,最終用鐵的證據證明這不是一件存世流轉文物,而是新出土的文物,涉嫌非法走私,並且要求日方按相關國際條約協助中方解決文物返還問題,終於讓國寶順利回歸。

晉 王獻之《中秋帖》

另一方面,中國在動用法律手段之外,還輔之以靈活的協商捐贈等手段。此次展出的王處直墓彩繪浮雕武士石刻,於1994年5月被盜走。2001年,經中國政府多方交涉,美國海關總署最終將其中一件歸還中國,而另一件也由美國收藏家主動歸還。

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已經打出了一波綜合運用外交、商業、輿論等多種手段的追索組合拳,去年圓明園的流失文物青銅「虎鎣」在英國公開拍賣,牽動人心,在經歷一系列的艱辛努力之後,境外買家終於將「虎鎣」捐贈給國家文物局,讓國寶回歸祖國。

事實證明,外交表態、民間輿論壓力,以及方方面面的努力,不僅為中國爭取了道義優勢,也對流失文物的相關外國公司、個人形成壓力,讓他們意識到繼續拍賣、買賣中國流失文物將危及其商業利益,最終將促進文物命運的轉折。

流失文物見證了昔日的悲情歷史,見證盜墓、走私曾經的猖獗,更見證了中國如今話語權的提升,對掌握國際遊戲規則越來越遊刃有餘,這正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的底氣。「流失文物回歸展」不是一次「悲情展」,相反,它是一次自信滿滿的「成果展」。

※ 編輯|沈彬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