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信鑽石機構創始人李厚霖:讓受助者有能力自我反哺

2019-10-15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恆信鑽石機構創始人、董事長 李厚霖

走下印有「I Do用藝術點亮夢想」的工作車,李厚霖走進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間教室,悄悄蹲下來,靜靜地看孩子們創作。見到喜歡的作品,他便掏出手機,拍上一段視頻。

有孩子發現了這位熟悉的「不速之客」,便驚喜地比划著跟他打招呼。李厚霖伸出大拇指回應:「你們很棒!」

這是I Do基金會第十二屆愛心西藏行公益活動的現場,沒有儀式,沒有掌聲,沒有哈達,李厚霖和孩子們特殊的見面儀式就這樣開始了。

李厚霖,HIERSUN(恆信)鑽石機構創始人、董事長,北京愛度公益基金會(I Do基金會)創始人。

自2008年汶川地震後,李厚霖持續專注公益事業。過去的12年間,他和I Do基金會團隊行程百萬公里,投入超過5000萬元,先後對3萬多名藏區兒童實施包括助學、醫療、心理成長等方面的救助和幫扶。

9月13日,平時很少接受採訪的李厚霖,在北京接受了《民生周刊》記者的採訪。

採訪中,他少有的健談,「為了讓基金會更好地發展,為了更好地幫扶西藏的兒童,在積累了這些年的公益經驗的基礎上,我很願意和媒體一起探討公益相關的話題。」

緣起一封求助信

提及李厚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創立的珠寶品牌。

作為頗具商業天賦的企業家,他26歲那年創立恆信機構。經過20年的發展,該機構已成為擁有I Do、Ooh Dear、恆信影業等多個品牌,覆蓋珠寶、服飾、文化、網際網路、民族工藝、傳統文化等多個產業。

李厚霖投身公益,始於2008年。那年5月,李厚霖在汶川地震期間個人捐資2000萬元至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專項基金I Do基金,並於2017年在民政部正式註冊成立北京愛度公益基金會(I Do基金會)。

2008年9月,一封求助信從西藏阿里地區措勤縣完全小學寄至北京I Do基金會。這封求助信,講述的是藏區孩子們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發現並不是平時習慣的手推油印試卷,因此不敢下筆,成績受到很大影響,詢問基金會能否捐贈一台印表機。

阿里常年風沙不斷,嚴寒季節長達9個月,人煙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之一,方圓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不到10萬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0.27人。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藏區的孩子們遠離父母和家園,穿越廣袤的無人區,匯聚到縣裡的學校讀書。而所謂的縣,還不如內地一個村落的人口多。在這裡,不要說印表機,能夠用上油印試卷都十分不易。」談及當時的情形,李厚霖介紹。

這封求助信,讓I Do基金會和藏區的孩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李厚霖帶領I Do基金團隊趕赴西藏,為那裡的4所福利院及小學帶去電腦、生活用品、學習用品等物資。

從這一年起,李厚霖及基金會團隊發起「愛心西藏行」公益項目,開始了對西藏地區孩子們的持續援助。雖然高原反應極為嚴重,但每次活動李厚霖都堅持帶隊參加。

藏區孩子正在畫畫。

12年的見證與成長

汽車行駛在藏區的高速公路上,李厚霖感覺有些「不可思議」:雖然路上車輛稀少,但道路設施條件甚至比北京等一線城市還好。

12年前,他在這裡感受到的還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長期嚴寒卻沒有熱水,上課沒有電,一盆水要被用很多次才捨得倒掉……」

考慮到孩子們的實際需求,「愛心西藏行」前期的幫扶側重於物資救助。例如,I Do基金會曾發起小水滴計劃、暖冬行動、水車行動等一系列活動。

通過這些活動,基金會為孩子們送去電腦、棉服、學習用品等物資,幫助學校翻新教室、宿舍、食堂,改變就學生活環境,讓孩子喝上純凈水、用上熱水,解決他們取水難、用水難等問題。

「當時,強烈地想為西藏地區的孩子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只要他們提出實際幫扶需要,我們就竭盡全力滿足。」李厚霖說。

近年來,國家對西藏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民生事業取得巨大進步,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藍天白雲下,越來越多藏區兒童搬進新建的教學樓,用上了標準化操場。然而,孩子們的理想卻還是集中於教師、醫生等少數幾個職業,孩子們的視野應該更開闊。」李厚霖說。

早在2012年,李厚霖及I Do基金會就在西藏山南貢嘎縣昌果鄉小學等多所學校開展了西藏兒童藝術教育援助項目,希望通過藝術啟蒙為孩子們打開夢想通道。

2016年8月,基金會攜手張靜初、李雲迪、馬蘇等演藝人士發起籌建世界海拔最高的兒童公益圖書館項目,成功為生活在海拔5373米的西藏普瑪江塘的孩子們籌集到2600多本圖書。

為了讓孩子們的未來有更多可能性,李厚霖發起的公益活動越來越多地轉向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成長、身心健康、視野拓展等方面。

今年,I Do基金會團隊及張永旭、尤勇、陳彧凡、陳彧君、肖江、王波等6位藝術家一同從北京出發前往西藏,為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帶去藝術夢想教育的升級體驗。

「不僅是藝術技法的專業指導,更是從藝術啟蒙、藝術理念認知、思想眼界開闊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全方位藝術幫扶。」李厚霖解釋。

小水滴,大夢想,李厚霖與措勤小狀元嘎瑪頓珠開啟新的約定。

可持續的公益之路

位於北京798藝術區,一座500多平方米的專屬I Do公益的藝術空間正在建設。

在這裡,I Do基金會將舉辦「I Do用藝術點亮夢想·西藏特殊兒童藝術作品展」線下大型展覽,並開展慈善拍賣活動。

經過3年的積累,藝術家和孩子們已經有近400幅優秀作品完成創作。

通過平台,可將孩子們的作品及他們與藝術家共創的作品進行拍賣。拍賣所得不僅可以為藝術夢想計劃籌集善款,也可以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這個群體。這是李厚霖和I Do基金會對未來的設想。

未來,通過「展覽+義賣」的方式,讓慈善從被動捐款變為主動消費。在實現慈善機構自身造血、永續發展,讓被救助者直接獲益的同時,也讓慈善變得可行、易行,從而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鏈條。

經過10餘年的公益實踐,李厚霖和I Do基金會團隊開始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未來如何幫助更多的困境人群?如何確保公益項目的可持續?如何引入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在李厚霖看來,如今公益發展已進入3.0時代。

「公益1.0時代是授之以魚,直接幫受助人群解決實際困難;公益2.0時代是授之以漁,幫助受助人群找到解決問題的手段或方式;而公益3.0時代則要自我反哺,實現公益的可持續發展。」他說。

通過藝術、公益、商業品牌三者融合,I Do基金會希望實現公益模式的創新。

「要讓受助者有能力有尊嚴地實現自我反哺。」談及對公益模式的思考,李厚霖說,通過整合優質平台資源,打通供需關係產業鏈,形成可循環的生態鏈,從而找到一條通過輸血、造血實現回血的可持續、可循環發展的公益道路。

(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5AFz20BMH2_cNUg8vo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