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這是唐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江西的歌頌,物華天寶這個成語,就誕生在江西。
那麼「物華天寶」具體是指的什麼呢?
這裡先說答案——寶,指的是江西豐富的礦產。詳細講述,請閱正文。
海昏侯墓出土金餅
龍光沖斗
1300多年前,初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天才詩人王勃來到當時的洪州城,即今天的南昌,在滕王閣落成後的一場盛大Party上,誕生了那篇名滿天下的《滕王閣序》。文章之中,處處用典,字字珠璣。其中,有個詞語是王勃的首創,那就是「物華天寶」,這個詞是專為歌頌江西而生。
它的意思是,指各種珍美的寶物,出自《滕王閣序》這個對子: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很多人以為這只是誇張的描述,並非實質,其實不然。在這裡,王勃用「龍光射牛斗之墟」進一步解釋「物華天寶」的內容。這裡的寶物,說的是江西大地上,以青銅寶劍為代表的器物。
南昌滕王閣
龍光,指的是寶劍龍淵射出來的光輝。江西出寶劍,史書對此是有明確記載的。據《晉書·張華傳》,晉初,牛、斗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果然在豐城(今江西豐城)牢獄的地下,掘地四丈,得一石匣,內有龍泉、太阿二劍。
龍泉,即唐之前所說的龍淵,因避諱高祖李淵而改名。注意,龍泉劍鑄造地,並非一定在今龍泉市,今龍泉設縣是在唐代——在春秋戰國,古老的百越之地有許多地方擅於鑄劍,江西北部的干越,也是其中一處。
|越王勾踐青銅劍,湖北博物館藏|
春秋時期,江西之地被稱為「干越」,當時就以青銅鑄造聞名。《戰國策·趙策》有記述:「夫有干越之劍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意思是,擁有一把干越之地所產寶劍的人,不敢輕易使用,要把它收藏起來,因為這是難得的寶貝。
|春秋青銅劍,南昌海昏侯墓出土|
春秋時代青銅寶劍在史料中的若隱若現,是江西銅礦資源的驚鴻一瞥,是江西礦業的歷史序幕。
千古銅都
春秋時的干越,對今天江西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余干、新乾等地名,就是古干越文化的深刻烙印。1989年秋天,新干縣大洋洲鎮(當時為大洋洲鄉)程家村,發現了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時期大墓,其中有475件精美青銅器重見天日。
歷史教科書對中原地區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呈現較多,而當時的長江流域,尤其南岸地區,在人們印象中是暗黑、蠻荒之地。這些精湛工藝青銅器的出土,可能會修正人們的傳統認知。
這種造型的青銅大鉞,已成著名表情包
(新干商墓出土青銅雷紋青銅鉞)
這件青銅虎獸,應取材於我國南方常見的華南虎
(新干商墓出土伏鳥青銅虎)
造型之精緻,設計之精妙,似乎超越了那個時代
(新干商墓出土方腹提梁卣)
(新干商墓出土蟬紋青銅刀)
如此造型和形象,仿佛動漫形象穿越
(新干商墓出土神人青銅面具)
(新干商墓出土獸面紋青銅胄)
先秦過後,江西的銅礦繼續書寫傳奇。
從漢代到宋代,江西是全國人民喜愛的生活用具——銅鏡的主產區。宋代饒州(今鄱陽縣一帶)的許多作坊,更是成為優質銅鏡界的著名品牌。
魏晉以來,佛教在中國盛行,江西是銅鑄佛器的重要產區。其中,晉代廬山歸宗寺的銅鼎高四尺、重七百斤(當時一斤約等於今1/4千克),南朝梁武帝時期,南昌大佛寺正殿的大佛高一丈六尺,重三萬六千斤;五代十國的南唐時期,南昌佑民寺有銅鐘,高七尺、周長一丈四尺八寸,重達萬餘斤。
江西的銅,不僅影響著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信仰,還決定著北宋人民的錢袋子。
古代江西最大的銅礦場位於武夷山西麓的鉛(音「yan」二聲)山。鉛山縣的誕生,恰恰因為採礦,它源於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設立的專門開採銅礦的鉛山場,十一年後正式設鉛山縣。宋代,這裡的銅礦冶煉量最大,礦工數量達到10餘萬人,南宋紹聖年間,煉銅量為38萬斤。
這裡自古多出大型銅礦資源。北宋初期,朝廷在江西設立的永平監,是全國唯一的大型銅幣鑄造基地。宋初,這裡每年鑄銅幣7萬貫,是唐代元和年間的十倍。北宋前期,宋朝半數以上的銅錢在江西鑄造完成。
|西漢五銖錢,南昌海昏侯墓出土|
宋代江西的大型銅礦場,還出現在德興,這裡於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設立銅場,到哲宗元祐時期,德興設立興利銅場,一年采銅五萬斤。南宋高宗末期,年產銅263169斤,其中興利場產銅23400斤。
直到今天,鉛山、德興依然是國家重要的銅礦所在。現代地質探明,鉛山銅硫礦石儲量達18000多萬噸,其中銅金屬儲量146.68萬噸,屬於大型銅硫綜合礦床。現代德興的斑岩銅礦儲量亞洲第一,是名副其實的「亞洲銅都」。
江西銅礦的地質儲量為全國的1/5,已探明儲量約1450.5萬噸,若論工業儲量則占到了全國的1/3,全國第一,尤其以德興、九江、瑞昌、鉛山為最。
金山銀山
除了銅礦,江西古代還有大量金、銀礦場,如上饒縣唐至明時期的包家金銀礦,德興的唐宋銀山銀礦、宋代金山金礦,上高縣宋至明蒙山銀礦,金溪縣南堂寶山金銀礦,上饒縣的五府山宋代銀礦,這些珍貴的古代金銀礦遺址群,出現在同一個省,且集中於江西中北部方圓五百公里範圍,不但國內少有,放諸全球也實屬罕見。
|江西出土的金銀器集錦|
上圖來自:江西礦冶博物館
隋唐時期,官辦銀礦場「鄧公場」設在德興境內,這裡曾經「歲產白銀十萬兩」。北宋年間,德興有了採金活動。宋代德興所產的金、銀、銅礦石,要沿樂安江運輸到距此不遠的中國南方最大的古代鑄幣廠——永平監,進一步加工成錢幣或各種貴金屬製品等,呈貢給朝廷。
從唐代中期到北宋早期,德興的銀山是全國最大的采銀礦場。
華覺明先生著《中國古代金屬技術史》對古代銀山礦區如此評價:
江西德興銀山,礦床為低溫熱液,礦體多呈扁豆體,薄者2米,厚達20千米,充填於千枚岩中並交古火山岩,規模大,礦石以閃鋅礦、方鉛礦、黃鐵礦為主,其中含銀量特富,礦體上半部分出露地表,因而被古人進行露天開採。
今日德興的銀礦地位不如古代,但在金礦資源方面勢頭依然強勁:目前,江西省黃金資源儲量,全國第二,僅次于山東。其中,德興黃金儲量占全省的80%,擁有長江以南最大的金礦。
|銀山形勝圖,《德興縣誌》|
德興銀礦開採日漸式微後,同屬贛東北的貴溪縣又現大型銀礦!從1966年開始,經過20多年探索,地礦工作者在貴溪冷水坑探明了新的大型銀礦田,是目前國內儲量最大的一處。
今江西地圖上,像「銀山」「金山」這樣因礦場而得名的地名,還有成千上百處——它們,是古老礦業文化的見證。
世界鎢都
說起中國礦產,地理課上有老師講過口訣,其中關於有色金屬有這麼幾句:
德興銅礦在江西,湖南錫礦山產銻。貴州銅仁產汞礦,雲南箇舊出產錫。甘肅金昌礦產鎳,鎢礦產地贛大余。
其中兩處與江西有關:德興銅產量亞洲範圍第一,大余鎢礦世界首屈一指——不過,時過境遷,大余產鎢第一已經是過去時,而江西境內已探明更大規模的鎢資源。
鎢,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列第74號,最早發現於1783年,是熔點最高的金屬之一,廣泛用於汽車行業、國防等領域,有「工業牙齒」之稱。位於大庾嶺山區的大余縣,是江西第一個「世界鎢都」。2011年11月,大余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之一,當時預計這裡的鎢礦開採年限還有十餘年。
就在人們以為江西將失去「世界鎢都」地位時,2012年,贛西北武寧縣大湖塘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鎢礦床,鎢資源儲量約百萬噸左右,這是江西省的第二個「世界鎢都」。不到四年時間,2016年1月5日,江西省宣布在浮梁縣朱溪外圍探明333+334類三氧化鎢資源量286萬噸,潛在經濟價值3100億元,再次刷新了鎢礦儲量的世界紀錄。
於是,浮梁縣朱溪鎢礦成為新的世界最大鎢礦,資源量是大湖塘鎢礦的2.7倍,這是江西的第三個「世界鎢都」。
一個月後,2018年3月3日消息,江西省地礦局下屬勘察隊靖安縣大霧塘礦區新增鎢資源量26.6萬噸,具備超大型礦床規模。如今,贛西北、贛東北、贛南鎢礦群一起,繼續捍衛著「世界鎢都」的地位。
這些鎢礦的發現,穩定了我國鎢資源的世界地位,鞏固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話語權。
七朵金花
「物華天寶」的交響曲,繼續演奏。除了盛產鎢和金銀銅貴金屬,江西在稀有金屬和稀有礦種方面,表現也十分突出,比如稀土。
稀土,並不是土,而是對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15個元素,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鈧、釔的總稱,1894年由芬蘭化學家約翰·加德林發現,因貌似土族氧化物,取名稀土。稀土廣泛應用於冶金、石油、化工、紡織、醫藥、農業,被各國科技和產業界稱為「綠色電池」「工業維生素」「新材料之母」。
總之,小到手機螢幕,大到飛機坦克,都離不開它。
1992年,鄧小平同志曾說: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稀土資源占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
說到稀土,很多人知道北方的內蒙古產區,至於南方產區,則感到陌生。江西,是南方稀土的重鎮,集中分布在贛南山區,其中龍南縣離子型重稀土儲量占世界儲量的70%。
鈾礦。
一說起核工業和原子彈,一定繞不開包括鈾在內的放射性元素。江西出產的鈾,占全國的1/3,為我國的核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江西主要的鈾礦在上饒、撫州、修水三地。
鋰礦。
大家平時使用的電腦、手機、相機,離不開鋰電池,製造它的鋰,很可能就來自江西,江西鋰礦的儲藏、開採量,均為亞洲首位。
這就是江西的物華天寶——礦產。眾多礦產中,鎢、銅、金、銀、稀土、鉭鈮、鋰因產量和質量突出,被江西地礦界稱為「七朵金花」。
山川藏寶
江西多礦,尤其在有色金屬領域,這是我國有色金屬和稀有礦產最集中的省份之一。而煤、鐵資源,則是北方地區的強項。儘管如此,但江西依然有較大的鐵礦和煤礦。
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江西鐵礦至少在唐代就有了開採,今新余市和分宜縣交界處,設有貴山鐵場。宋代江西又有位於撫州的東山鐵場。明代冶鐵中心重心在長江以南,其中尤以江西為主。明初13個官營鐵場,江西占了三個,產量占總量的40%。
|萍鄉煤礦,20世紀30年代|
近代以來,江西鋼鐵業以贛西為重。從晚清洋務運動時期,萍鄉地區已大規模開採煤礦,煤礦是鋼鐵冶煉的燃料,所以這裡布局了我國南方重要的鋼鐵基地,成為我國煤炭鋼鐵工業的重要搖籃。所以業內有言:「東有南鋼、西有萍鄉。」
這就是「物華天寶」的江西,這就是「家中有礦」的江西,它有許多美譽——世界鎢都、亞洲銅都、金銀王國、鋰鈾之都、江南鋼城……一幅栩栩如生的藏寶圖,呼之欲出。
|江西礦產分布圖|
德興,亞洲最大的銅礦坑
贛南鎢礦山
江西到底多有礦?大致可以總結為:
- 江西有礦,礦的品種多
全省已知金屬礦床1700多處: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產33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83種:(數據截至2015年)
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金、銀、鎢、鉭、銣、碲、化工用白雲岩、滑石、陶瓷土、玻璃用脈石英、飾面用板岩、麥飯石等13種。
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二:鋰、銫、伴生硫、電氣石、粉石英、保溫材料用黏土等11種。
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三:銅、鉍、鈹、普通螢石、冶金用砂岩、化肥用灰岩、葉臘石、水泥配料用頁岩、水泥用輝綠岩、海泡石黏土、飾面用輝石岩、飾面用大理岩、透閃石等14種。
- 江西有礦,礦的規模大:全省已知探明的,屬於大型礦產的規模的超過100處,中型礦產規模的150多處。
- 江西有礦,礦的類型全:成礦類型包括斑岩型、石英脈型、卡岩型、破碎蝕變帶型、砂岩型、火山岩性、花崗岩型、碳矽泥岩型等一應俱全。
- 江西有礦,東西南北,各具特色:武俠中常有四方高手組成四大勢力,江西的礦產分布就形成了這種格局——東金銀、西煤鐵、北銅、南鎢。
江西為什麼這麼有礦?
理論上說,礦無處不在,從地球到萬物,無不由礦物元素構成,但是——從開發利用角度講,只有地表及其附近的富集帶的礦物,最有可能變成礦產。江西,地處環太平洋金屬成礦區的外帶,境內各個時代地層出露齊全,提供了各種礦產和有利的海西-印支、燕山旋迴都有岩漿岩的形成,並有各類岩漿期後的熱液成礦活動——這些,構成了江西地區優越的地質成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