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2021-04-13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作者 / 坦克

今天,又是一個單日大盤只有3000多萬的工作日。

考慮到周一這天一般是一周工作日票房最高的一天,未來三天工作日,大機率也會繼續下探單日大盤的新低,繼而跌破3000萬大關。而這種情況或許也不是本周獨享、在五一假期來臨之前,還將會有多個工作日大盤維持在這一悽慘狀況。

而這距離史上最強清明檔才剛剛過去不到一周。

今年開始,內地影市節假日大盤屢創新高,而工作日大盤卻接連跌破底線。多個3000萬甚至2000多萬的單日大盤誕生,而除了影片少的原因之外,或許也有一些其他原因需要我們去挖掘。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定義「工作日」

在聊電影票房市場時,我們所說的工作日和我們日常上班的工作日不一樣,內地票房上一般指的是周一到周四。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為何周五沒算在工作日裡?因為周五算在周末里了,國際上統計票房最有名且最權威的機構ComScore把周五票房統計在周末票房裡,所以周五也就被隔離出了工作日的範疇。

而除了國際通行慣例之外,也因為周一到周四的票房大盤,基本都保持著低位運行,而周五到周日的票房,一般都保持著高位運行,因此也都是如此進行歸類。

如果沒有新片上映的話,工作日的大盤運行基本都會保持著周一>周二>周三>周四的規律,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周五上映新片沒有在周四晚開啟零點場或者提前場的情況下。

除去暑期檔和寒假檔,內地工作日的票房比起周末完全就是天壤之別,差的時候,3000萬大盤票房都可能沒有,但是遇到周末,大盤票房可能飆升到3億、4億這個線上。暑期檔和寒假檔,因為學生放假原因,票房走勢比較平緩,工作日和周末票房也有差別,但不會和平時差別那麼大。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工作日真的太差了

我們總結整理了2019年對比2021年的清明檔以及清明檔過後的兩天工作日大盤對比,可以清晰的發現一些規律。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首先,一個不變的規律就是,一、二線城市的工作日跌幅要遠大於三、四線城市。雖然擁有更高的節假日票房加成,但在節假日/周末結束之後,影片在工作日的跌幅也會更大。這也因為一、二線城市的主要觀眾,在工作日的空閒時間更少,即便不是996的工作狀態,大多也都是7點左右才會下班結束一天的工作,因此一二線城市在工作日的票房產出更低,相對比周末的跌幅也會更大。

另一種現象,則在這兩年悄然發生著變化——相對比2019年,2021年的工作日跌幅更大了,其中一線城市的工作日跌幅更是達到了74%,即便是對於四線城市,今年工作日的跌幅相比2019年,也高了14個百分點。

事實上,這也不僅僅是清明節及之後工作日的單個現象。今年元旦後、春節後甚至普通周末之後的工作日跌幅表現,甚至都超出了預期。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冷檔期年年有,今年額外冷清。雖然2018年、2019年也曾經出現過多個冷檔期,但是除了除夕之外,還沒有出現票房跌破3000萬的情況出現,今年才到4月,就已經出現了好幾次。究其原因,我們推測今年的內地影市缺少港式警匪動作片,而這種類型,恰好是非低齡受眾在工作日能有所票房表現的。另外,疫情也阻礙了學生群體在工作日的出校難度,也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加劇。而對於這種現象加劇的更多原因,除了缺少足夠的影片釋放之外,我們暫且還找不到更多的原因來解釋。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如何拯救我們的工作日?

雖然工作日票房日趨下滑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趨勢,但這也值得我們去努力去改變這一現狀。此前拍sir曾多次強調,在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下,是不應該有冷熱檔期之分的,每個檔期都有其價值所在,能應該得到最有效的能量釋放。而對於工作日和周末/節假日,也都應該有一個較為健康的票房表現,周一驟減70%以上,這種跌幅無疑是不可控和不健康的。

如果按照目前的情況發現下去,四月大盤甚至有望比三月還要低。

對於電影局,讓更多的影片公映,是拯救工作日票房最有效的手段。對於國產片來說,定檔的自主權在片方手上,但是對於進口片,尤其是買斷批片和好萊塢經典重映來說,電影局以及中影進出口,擁有選擇空降的權力。《指環王》三部曲、以及目前積壓的十多部日本批片雖然對工作日的提振作用有限,但是對於掙扎在虧本邊緣的諸多影城來說,依舊是一筆不小的票房營收。

工作日票房為什麼越來越差了?

對於片方、宣發方來說,也需要對工作日票房更多的信心。幾年前,大多數對影片自身有信心的國產片,都會選擇提檔到周四晚進行公映。相較於後延公映時間的現象,更多的影片會選擇提前公映,搶檔周四或者說提前同檔期影片一天上映。這種策略選擇往往發生在重大檔期或者檔期內有比較強勁對手的時候。這些影片提檔原因或許各不相同,或憚於同檔期競爭對手實力太強,或有意識提前搶占市場,甚至像《我不是藥神》因為先期點映過於火爆,提前入市收割票房。但影片本身都具備足夠的先期聲量,其提檔策略也都具有很強的臨時性。

而最近兩年,大多數片方不再選擇周四提前開畫,甚至不少影片把影片密鑰開啟時間選到了周五晚6點才開畫,如此操作也讓工作日大盤越來越差,所有的觀影情緒,都要累積到周五晚6點才統一釋放。

對於影城來說,面對電影市場冷淡,無片可放的局面,影院最自然的反應就是減少放映場次,尤其是工作日的放映場次。

目前來看,很多影城都會在淡季適度地縮短營業時間,減少低效放映場次,尤其是觀影人次少的影院,有的甚至會推遲到下午一兩點才開始排期放映電影。減少早晚場低效放映場次自然是影院降低運營成本的有效手段,可以直觀地減少水電和人力成本,疫情期間也可以適度降低消殺成本。

對於一些票房本就不高的三四線城市影院、區縣影院以及一些非核心商圈的社區影院來說尤為如此。縮短營業時間,是節流地最有效手段。據拍Sir觀察,有一部分縣城影院,淡季日均觀影人次不過百人,甚至只有幾十人,有影院便大刀闊斧的削短營業時間,工作日甚至只在上座情況較好的晚場黃金時段營業。

工作日票房在天數方面,遠大於周末,但是在票房貢獻上,卻與周末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現象對整個大盤來說,究竟是好是壞,或許等2021年正式結束時,我們便能從年度總票房上看到這一定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QYyngBDlXMa8eqKI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