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國家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的相關情況。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汪學軍、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中國農科院區劃所研究員、國家土壤質量祁陽觀測實驗站站長張會民出席會議。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加快推進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構建農業科學觀測體系,分兩批正式確定了10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圍繞土壤質量、農業環境、植物保護等10個領域開展觀測任務。目前,已逐步構建起以農業科學觀測數據中心為「塔尖」、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為「中堅」、農業生態環境國控監測點為「塔基」的「金字塔」式的工作體系。
汪學軍副司長介紹開展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的有關情況
據悉,該體系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關技術機構等單位建設,實行「系統布局、分類管理、信息共享、動態調整」的運行機制。其中,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布設了4萬多個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國控監測點,涵蓋全部產糧大縣和主要土壤類型。100個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涉及到中央、省、地市各層級的農業科研院校,持續開展長期定位觀測監測工作。11個科學數據中心已積累了海量的各類基礎性數據和材料。
為進一步規範農業科學觀測工作,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工作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確定了科學觀測的工作功能定位、工作體系、觀測領域,明確了農業農村部、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承建單位、觀測實驗站在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工作中的職責,設置了數據中心和觀測實驗站的遴選條件,規定了建設和運行管理要求,強化了分類評價的考核導向,進一步規範農業科學觀測工作的運行管理。
吳孔明院士介紹開展草地貪夜蛾災害預測預警的有關情況。
(關注「中國三農發布」抖音號有更多獨家視頻內容!)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圍繞科學問題、產業問題、方法問題加強統籌謀劃,進一步健全數據共享應用、分類評價考核等機制,加大基礎條件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張會民研究員介紹祁陽觀測實驗站的有關情況
據了解,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土壤肥力長期定位觀測工作以來,經過60多年的發展,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在南方紅壤改良、草地貪夜蛾等重大農業病蟲害預警、小麥條鏽病有效防控及黃淮海區域中低產田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塑造出令人欽佩的「祁陽站精神」,湧現出劉更另、董玉琛等傑出科學家代表,形成了一支「紮根基層、服務三農」的農業科學觀測研究隊伍,對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編輯:李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vNrPG8BMH2_cNUgOb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