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豬看上去又胖又笨,在野外很難生存?這麼說就太小看野豬了

2019-06-22   溫晨動物園

跟我們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動物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問出來可能大家心裡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貓咪、狗狗這樣的寵物,也有可能是蒼蠅、蚊子這種天天能見到的蟲子,但是諸位可能忽略了一種動物:

大部分人天天都會吃肉,而豬肉則是肉類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可是對於在城市中出生、長大的孩子們來說,豬肉天天吃,還真不一定見過豬跑。

姬豬Porcula salvanius

在鄉村有過生活經驗的朋友肯定對豬有印象,它們生活在豬圈里,每天吃吃睡睡哼哼唧唧,長得又圓又胖,渾身還都是贅肉,走起路來地面恨不得都顫三顫。

我們最常見到的家豬確實是看上去又胖又笨,行動緩慢,還沒什麼戰鬥力,那麼它在野外是怎樣生活的?又如何能在殘酷的自然界存活至今還沒滅絕?相信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假面野豬Potamochoerus larvatus

其實我們看到的家豬,是經過人工選育而來的馴化類型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聚眾圍獵野豬了,後來更是將野豬圈養起來馴化繁殖成為家豬,一步一步直到今天,國內外已經有數百種家豬品系,除了肉用之外還為人類提供毛皮等生活物資。

長期無憂無慮的圈養生活和人為進行定向選育,才導致現如今的家豬膘肥體壯,看上去傻乎乎的。

巨林豬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

但是千萬不要小看了在野外生活的豬,北方很多地方的山區和農村都有這麼句俗語,叫做「一豬二熊三老虎」。意思就是在山村裡生活和耕作,遇到熊和老虎都不是最擔心的,最怕遇到野豬

生活亞洲東北部的成年雄性野豬體重可達五百斤以上,肩高超過一米,全速奔跑起來時速能飆到40多公里,這種體型和速度所帶來的衝擊力和破壞力極為強悍,甚至可以撞毀土坯房和樹幹。

馬魯古鹿豚Babyrousa babyrussa

這裡所說的野豬是狹義上的,指的就是家豬的野外原生物種(或者說祖先,但不太嚴謹)——野豬Sus scrofa。

實際上豬科Suidae包含了很多種野生的豬,包括野豬、疣豬、姬豬、鹿豚、須豬、巨林豬、假面野豬等,這些在口頭上可以統稱為廣義上的野豬。

這些野豬在自然界中雖然不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存在,但也沒有滅絕的危險。但凡是生活到現在沒被淘汰的動物,都有著各自的生存策略,不然早就在歷史的長河中徹底消失了。

蘇拉威西野豬Sus celebensis

野豬的生存策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野豬的食性和消化系統已經演化到了對環境適應性很強的程度,也是非常標準的雜食動物,可以吃植物的葉子、花瓣、果實、種子;也可以吃蠕蟲、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甚至會攻擊並獵食幼鹿

對食物不挑剔就意味著無論是春夏季還是冬季,野豬都能找到食物來活命,生存下來的機率也就大一些。與人類聚居地重合的野豬甚至會隔三差五去破壞莊稼,讓農民伯伯感到頭痛。

須豬Sus barbatus

第二,野豬有許多自我防禦措施。家豬看上去都皮糙肉厚,野豬就更是如此了,天生一副堅韌的皮甲,而且野豬喜歡在泥巴地里滾,給自己裹上一層泥殼子。

別看這種行為瞧上去不太衛生,但卻有著多重意義:野豬渾身裹著濕泥,夏天可以有效降溫;身上的泥殼子可以溺死體外寄生蟲,乾燥後也可以跟寄生蟲一起脫落下來;身上有厚泥殼也能形成一層額外的防禦手段,可以在天敵襲擊時保證第一時間不會受到嚴重傷害,趁機跑路。

野豬Sus scrofa

第三,野豬並不是沒有進攻手段,它的體重就是它很重要的武器

另外很多種類的野豬都有長長的獠牙,或者頭骨前端特化出了堅硬腫突,在高速奔跑下,這些獠牙和骨突能夠形成巨大的殺傷力,即便是大型食肉動物,如果遇到了拚死反擊的成年雄性野豬,也要暫時避其鋒芒,轉而對老弱病殘下手,或者以後再做打算。

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