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鮮為人知的是,李可染還是一位京劇票友,他平時常對人說:「我第一志願是拉胡琴,第二志願才是畫畫。」
註:京胡,又稱胡琴,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李可染的京胡
李可染生於古黃河沿岸的江蘇徐州,兒童時代,每聽到從街道窗口傳出京胡的聲音就很受感動,後來便開始自學。李可染回憶說:「當時,街上有一個賣唱的乞丐,每晚拉著胡琴在街上遊走,我便每晚暗暗尾隨在他身後,聽他拉琴。這是我學琴的第一個老師。」
《榕蔭放牧圖》
1923年,駐紮在徐州的軍閥張宗昌為慶賀母親壽辰舉辦盛大堂會,京劇名家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程硯秋都受邀到場,李可染也去聽了戲。當時為程硯秋操琴的胡鐵芬烘雲托月的琴音深深打動了李可染,「好聽!」 李可染晚年常回憶這一段情景,「這古樸美妙的琴音在我耳邊奏鳴了一輩子。這行雲流水的胡琴使我回味了一輩子。我就是這樣迷上京胡的。」
1925年徐州京劇堂會
除了胡琴聲,李可染對程硯秋的戲也十分讚賞:「程硯秋的戲非常奇,是奇中見正。他的嗓音很寬,常用險腔,有時唱高腔,忽然從很高的高腔掉下來轉為低腔。有時高亢激昂,有時又細如遊絲,我很喜歡他的唱腔。」他還常常取之譬喻繪畫要以奇險取勝,「藝術中的奇就是好。中國古典小說中有『傳奇』,中國繪畫則講究似奇反正、奇能見正、正中見奇。」
胡琴聖手孫佐臣
堂會期間,李可染認識了著名戲曲評論家,能唱善演、拉琴打鼓無所不能的蘇少卿。一次,蘇少卿邀李可染去見胡琴聖手孫佐臣。李可染恭恭敬敬向他求教,老人家說:「學藝第一要路子正,第二要能用苦功;話極平常,可是世上學藝的人成千上萬,能有幾人真正把路子走正了,把功夫練到了家的⋯⋯」蘇少卿告訴李可染,孫老先生早年練功時,在數九寒天,把兩手插在雪堆里,等到凍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來練,不到手指靈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功,看他左手食指尖上一條深可到骨的弦溝,即可以想見他當年練功的情況。世人只知孫老先生的演奏,金聲玉振,動人心魄,卻很少人知道這感人的琴音是怎麼來的!
李可染 《黃山圖》 鏡心 水墨紙本 1977年作
李可染聽後驚嘆不已,便暗下決心苦練基本功。雖然後來沒有成為琴師,但李可染始終保持著這一喜好。在杭州國立藝專時,寫生之餘還常常要拉上一曲。當時,西湖邊的船工和居民對這位拉胡琴的青年相當熟悉。
後來,李可染與蘇少卿之女蘇娥喜結連理,他們「婦唱夫拉」,在京劇票友界熱鬧了好一陣子。可好景不長,蘇娥因生第三個孩子蘇玉虎後患斑疹傷寒而謝世。傷心不已的李可染一頭鑽進繪畫,不再拉琴,怕觸及喪妻之痛。1944年,鄒佩珠走進了李可染的生活,她也愛京劇,但唱的只是老生中的幾段名曲。於是,李可染教了她全部《烏盆記》的老生唱腔。在重慶,鄒佩珠登台演出《烏盆記》,李可染還為她操了琴。
李可染 《陽朔一景》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解放後,李可染住在中央美院職工家屬宿舍,心情好時,就會拿出胡琴拉上一二老段子。不少內行都知道,李可染有一手好琴功。雖然如此,李可染仍然自謙學琴入手不正,當不了一位好琴師。著名畫家黃永玉在《大雅室胡同甲2號安魂祭》中則說:「李可染拉胡琴不是小好是大好。」
李可染 《清漓漁船圖》 鏡心 1962年作
李可染十分喜歡去劇場看戲,楊小樓、余叔岩、尚和玉、楊寶森、程硯秋、裘盛戎的演出他都愛看。他說:「欣賞好戲好演員是過癮,另則去薰陶一下,也許會得到啟示,對畫畫有好處。」
李可染 《革命搖籃井崗山》 設色紙本
李可染最後一次看京劇是1989年10月,中國舉辦第一屆藝術節,他捐了十萬美元。有關方面送來了《四郎探母》及《曹操和楊修》的票子。李可染對由尚長榮和言興朋主演的新編歷史劇頗感興趣,然而兩個月後,未等對戲嚼出大味來,他卻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
這是現存唯一一張李可染拉京胡的照片,彌足珍貴。每當創作遇到困難時,李可染總會痛痛快快地拉一段京胡。隨著激越的琴聲,得到些許放鬆……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