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漢族真的是一個老被侵略和欺負的民族嗎?

2020-08-13     坤麗科技

原標題:歷史上漢族真的是一個老被侵略和欺負的民族嗎?

我們常看歷史電視劇或者書籍,都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畫面。強大的漢族王朝,經常會受到游牧民族的燒殺劫掠。特別是到了宋朝開始,可謂是卑躬屈膝。故認為漢人一直以弱勢民族存在著,漢人是懦弱,不善戰,無能的代名詞。可能舞文弄墨之輩甚多,能征善戰者少。什麼以和為貴,禮儀之邦。那麼到底是整麼回事呢?

其實不外乎有以下四種原因:

一、漢人和游牧民族因為生活環境差異,導致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

漢文化

古代游牧民族南下搶掠,甚至經常發動戰爭。因為他們多身居苦寒之地,到處遊牧,居無定所,可能這個季節在這片草原,下個季節就到了另外一個草原了,跨度非常大。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常常食不果腹。為了生活得更好,自然而然想要南下侵略以農耕為主的漢人。這裡有他們所需的一切。

以農耕為主的漢人,多半擁有富饒的土地,只要好好耕種,在不發生天災的情況下,都可以過的相對富足。所以他們沒必要像游牧民族那樣去搶奪。除了為解除威脅,被迫反擊外,一般不會主動進攻北方族群,因為找不到任何理由讓一個以農為本的民族或國家去進攻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

二、游牧民族的生活環境讓他更具有靈活性和侵略性。

漢人是難以離開土地的定居民族,大家都知道,土地就是他們的一切。所以游牧民族要找你很容易,相反,你要找游牧民族搶點什麼就難度很大了。

游牧民族進攻農耕民族,總可以以戰養戰,到處都是農耕民族的定居點,派騎兵去搶就是了。游牧民族由於生活環境的原因都會過著近乎軍事化的生活,如集體放牧,集體圍獵,騎馬射箭等,惡劣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意志更為頑強,故他們很易被訓練成優秀的戰士,而天天對著土地耕作的農民,再強壯,未經嚴格訓練也只能是普通人而已,很難會是遊牧民的對手。

抗金名將-岳飛

三、土地價值決定了,雙方誰侵占誰。

其實歷史上作為以農為本的中原王朝對所有利於耕作的土地都相當主動,而且有著強烈的渴求,一旦占有就長期駐軍,人口自然遷移,所以漢人才能從黃河岸邊的部落發展成如此的龐然大物,古代的華夏民族或者說漢人對領土具有極強的開拓慾望,可惜他們開拓的對象只局限於一些利於耕作的土地,最終,這族群占據了林海,雪域,草原,戈壁,沙漠,高山峻岭,大海所環繞的所有可耕作土地,然而對不利耕作的土地卻不會有多大興趣,不是迫於無奈誰願意移居到氣候惡劣的戈壁,草原重過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呢?

反之,游牧民族他們亦不想長期過這樣的生活,所以他們經常搶奪漢人的財務和糧食。

安逸的農耕環境

四、軍隊結構上,讓漢人在戰爭中老是吃虧。

在冷兵器時代,以步兵為主的漢人軍隊,要徹底消滅遊牧騎兵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因是遊牧騎兵跑得快,他們被打敗了,你追不上,反之,你被打敗了,你兩條腿跑不過人家四條腿的馬匹,隨時隨地會全軍覆滅,所以出現了歷史上漢人軍隊打敗了遊牧騎兵也殺不了對方多少人,打敗了大量被殺的現象,但這並不代表古代的漢人就是懦弱,就是不善戰。只能活,實屬無奈。

以步兵為主的漢族

但是小編認為,宏觀的從幾千年中華歷史來看漢人跟游牧民族的對抗,中原農耕民族大多數時候都占據優勢,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很多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在遠古時期也是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可惜他們在遠古的部落戰爭中成為落敗者,為求生存,他們被迫遷移到一些生存條件相對惡劣的林海,雪域,草原,戈壁,沙漠,高山峻岭延續他們的種族,從而演變成眾多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戰勝他們的就是華夏族群,也由於生存條件相對惡劣,他們的人口自然沒有占據有利地域的族群發展得快,所以他們成了少數族群,占有中原的華夏族群則發展成龐大的群體,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

總的來說,遊牧群體有騎射優勢,速度優勢,農耕群體有人口優勢和裝備優勢,宋以前的漢人並不文弱,經嚴格訓練後也會很善戰,只對利於耕作的土地有興趣,局限了他們的擴張,但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民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ry15nMBURTf-Dn5Lf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