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環繞的山城重慶,水下潛伏著諸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從金子沱沉船遺址到虯門灘沉船遺址,從隱沒龐大建築群的黔江小南海地震遺址,到十餘年甚至幾十年才出水一次的「川江枯水題刻」,這些秘密的主人是誰?它們為什麼會沉入江底?水下莊園與枯水題刻上又隱藏著什麼故事?
重慶發布《山與城》第53期,將在多位重慶考古專家的帶領下,走進這些遺址,探揭背後的秘密與傳奇。
嘉陵江合川段 圖片:今日合川
嘉陵江兩大沉船遺址:船兒駛向何方?
提到沉船遺址,你會想到什麼?是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南海一號」?或是流傳數百年童謠「石龍對石虎,銀子萬萬五」里記載的張獻忠江口沉銀?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兩大沉船遺址,都位於離重慶主城並不遠的合川區嘉陵江流域。
金子沱,位於合川區錢塘鎮嘉陵江左岸,2003年初春,嘉陵江出現幾十年一遇枯水期,金子沱段灘沱盡現,水清礁出。
「當時是4月份,枯水季加之上游渠化工程,當地村民於江邊發現水下石縫有散落古錢幣,這艘沉船得以重見天日。」合川區文管所所長楊大用介紹,文物部門接到舉報後,火速組織工作隊開展水下打撈工作,歷時十餘天,打撈古錢幣近5000公斤。
「沉船遺址處暗礁密布處,古錢幣堆滿了幾十平方米,數量如此巨大,就像小說里寫的一樣,是真正隱藏在江底的寶藏。」楊大用介紹,這批出水的古錢幣是重慶地區乃至全國數量最大、品種最多的一次重大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貨幣流通、區域經濟發展、以及貨幣書法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此後,合川文管所通過近2年室內整理,才完成5000公斤古錢幣的初選。「除了數量多外,這些錢幣品種也很多,超過200種,時間跨度也特別大,從漢初的『半兩』至西夏的『皇建元寶』,時間跨度達1396年。」楊大用表示,尤其是出水的北宋錢幣,基本包含了北宋全部年號錢和非年號錢,包括「淳化元寶」「大觀通寶」「祟寧通寶」等。
嘉陵江合川段風光 圖片:今日合川
相比金子沱沉船遺址,位於合川區草街街道古聖村中磧壩的虯門灘沉船遺址發掘難度要大得多。
2007年1月,在草街航電樞紐工程壩址區施工中,壩區虯門灘的河床中竟然出現了大量古錢幣、以及鐵器等文物。
由於發現點距附近村子僅有幾百米,為避免文物流失,相關部門立即採取保護措施,隨後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組建了虯門灘沉船遺址考古隊,同合川區文物保管所一起進駐現場展開發掘工作。
「虯門灘的考古發掘工作難度很大,沉船遺址的位置江面落差大,且水流湍急,加上此前因人為盜挖破壞,導致遺址原貌遭到破壞,無法用常規的考古學方法進行發掘。」楊大用頗為遺憾的說,最終考古隊只能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採用人工與機械相結合在方式,對能進行發掘的區域進行清理工作,「經過11天的努力,清理髮掘遺址面積達4800平方米。通過全面清理,在此處遺址清理出錢幣、箭鏃、鉛餅、鋼錠等遺物共數百件,其中錢幣最多,共400多枚,橫跨西漢、蜀漢、唐代、明代、清代等多個時期。」
這些船為什麼載著巨量古幣沉入江底?楊大用表示,嘉陵江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水道,曾有專家推測可能是當時運輸錢幣的官船,在執行任務途中遭遇天災人禍而沉於江底,「不過這些都只是推測,真正的結果還有待進一步考古論證」。
黔江小南海:富豪莊園何處尋?
現今,遊客們在欣賞黔江小南海旖旎風光的時候,很難想到這裡曾歷經過一場劫難。
黔江小南海風光 圖片:重慶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據當地光緒年間的《黔江縣誌》記載,這裡原名許家灣,諸多漢族與土家族人居住於此,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1856年6月10日,一場天災改變了一切:這裡突然地動山搖,聲響如雷,房屋瓦片紛紛飛落,池塘里波濤洶湧……為人們提供水源的小溪中,更是突然聳起一座高山,地面如刀截般從中斷裂,石頭迸起,橫飛旁擊……
這場災難後,許家灣消失了,地震引起地貌改變,形成龐大的堰塞湖——也就是現在的小南海。
據黔江區文化旅遊委資料顯示,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中國的地震學界一直關注這個遺址,遺址所保存的完整崩滑體、崩積物、地震淤壩等都被視為寶貴的自然遺產,為地震災害提供了珍貴的對比研究的自然實體,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2005年,經過中俄專家四次現場探測,小南海形成之謎也被徹底破解:小南海地震系由斷層引發的構造型地震,並確定地震震級為6.25級。
聲吶探測到疑似黔江小南海「水下莊園」的影像 圖片:微黔江
雖然地貌形成的原因被揭秘,但遺址尚有諸多秘密卻尚待解答,其中最大的無疑是那座龐大莊園的歸屬——當地流傳,那場地震帶來的湖水淹沒了富豪羅炳然修建的羅氏祠堂,更有漁民說,即便是現在,天氣好、能見度高的時候,還能隱約看見水中樓閣的影子。
「從上個世紀開始,這個傳說就被人津津樂道,就像重慶的『亞特蘭蒂斯』。」黔江區文化旅遊委工作人員鄭素瓊介紹,曾有潛水愛好者進行湖底探秘,在湖底發現了「醉漢林」(即樹木在被地震震得東倒西歪之後沉入水下,類似醉漢),央視《地理中國》欄目也曾聚焦這裡水底的秘密。
今年1月,黔江藍天救援隊在小南海舉行水上應急演練時,聲吶探測儀在水深31.1米處發現有巨大的建築物,其主體構架與土家族的吊腳樓民居格局相似。
「一百多年了,如果真有莊園,估計也損壞得嚴重。」鄭素瓊表示,儘管因天氣、湖底能見度低等原因,羅氏祠堂仍然未被真正發現,「但願某個時刻,它能夠真正出現在世人面前,以解黔江人乃至重慶人多年的疑團。」
七大枯水題刻:有人耗盡一生未見其真容
長江重慶段水域中,隱藏著七個神秘的「川江枯水題刻」,即江津蓮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兒石、朝天門靈石、涪陵白鶴梁、豐都龍床石、雲陽龍脊石。
這些枯水題刻之所以神秘,一方面在於其記錄了千百年來的水文資料,珍貴無比;另一方面,它們十餘年甚至幾十年才出水一次,有的研究者甚至等了一輩子,都沒機會見到其真容。
蓮花石 圖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劉興亮,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文化研究所所長,2018年曾主持了江津蓮花石題刻的拓片工作,「歷代文人在蓮花石上留下的題刻,記錄了南宋乾道中期至1937年間近800年的長江枯水位情況,是重要的國家水文資料。」劉興亮介紹,歷史上蓮花石可考證的出水次數僅有17次,1987年與2007年石刻曾兩次出水,椎拓工作主要是在1987年進行,但所獲甚少,2007年後題刻則再也沒出過水。
「在這之前,蓮花石水文題刻拓片在國內很少見到,團隊中有的老師從事文物保護幾十年,竟也是第一次接觸到題刻原石。」在劉興亮看來,2018年蓮花石再度出水,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
蓮花石拓片 圖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最終,他帶領團隊在48小時內搶拓出10張精品拓片,「這樣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國只此一家,下次再與題刻見面,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除了水文資料,枯水題刻上的內容基本都與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修禊習俗有關,古代民間將其視為神明,常有祭祀活動圍繞其展開,希望能夠消災祈福。」劉興亮翻開一頁頁典故如數家珍。
史料記載,每逢水位枯下的初春時節,當地百姓就會到豐都龍床石上舉行一種拜龍床的民俗活動。他們焚香秉燭,保佑家中小孩成器成龍,長命富貴,同時也祈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雲陽龍脊石上,當地民間也有舉行修禊和占雞卜的習俗活動。
1999年文保工作者調查江北耗兒石 圖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再如白鶴梁,石刻上題名的人多達594人。通過上面的題刻,可推斷整個唐宋以來七十多個枯水年份的水文情況,其最大的研究價值也正在於此。」劉興亮表示,三峽蓄水後,已經沒有很好的條件再對這些枯水題刻進行系統調查。所幸之前有較為科學的保護措施,留下了大批的資料,「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資料整理工作,希望以圖書、展覽、文創產品等更加通俗化的載體,讓大眾真正了解這批極富特色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