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不少人家裡都將蚊帳等防蚊滅蚊工具收了起來,但這段時間,秋蚊子卻「來勢洶洶」。「現在天氣這麼涼快,沒想到還有不少蚊子,早晨帶娃到小區散步,一會兒的功夫就被咬了三四個包。」家住萬家花園的市民劉女士說。
很多市民都誤認為大熱天是蚊子最「囂張」的季節,其實,最適合蚊子生存的溫度是25℃到30℃之間,加上近段時間氣溫稍有回升,蚊子又開始活躍起來。被蚊子咬了不僅奇癢難耐,而且蚊子能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絲蟲病等多種疾病,因此,當下做好防蚊滅蚊工作依然很有必要。
由於秋季是蚊子的繁殖季節,雌蚊子要吸食大量的血液促進其卵巢發育,繁衍後代及為越冬積蓄能量,這就是大家覺得秋蚊子特別「兇猛」的原因之一。秋天比較常見的是白紋伊蚊、三帶喙庫蚊,被這兩種蚊子咬上一口,立即能起一個紅包,而且一抓就是一片,奇癢無比,所以人們將它們稱為「毒蚊子」。
接下來,隨著氣溫逐步降低,日最低溫度可降到10℃以下,不利於蚊蟲生存,室外的蚊子會逐漸消停,進入過冬狀態。但蚊蟲為了保持種群繁衍,會進入越冬狀態以應對冬季低溫環境,且它們都會集聚性地躲藏到窨井、污水管網之中,因為這些污水管網內「冬暖夏涼」,為蚊蟲的生存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因為「越冬蚊」的生命周期較長,可以成活3至4個月,所以要抓準時機,提前將這些蚊蟲的幼蟲消殺掉,這樣將能有效控制明年夏季的蚊蟲密度,減少蚊蟲數量。「從理論上來說,殺滅一隻越冬的雌蚊就相當於消滅了800隻左右的『蚊二代』。」南湖區愛衛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因此,消滅越冬成蚊及蚊卵,可以有效遏制夏季蚊蟲孳生,大幅降低蚊蟲密度,預防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等蚊媒傳染病的發生。
對此,今年區愛衛辦將蚊蠅消殺工作從原來的每年5到11月延長至貫穿全年開展,增加了越冬蚊消殺的方式,對區域內各個角落予以全方位消殺,達到高效目的,為全區居民創建健康潔凈的生活環境。
另外,南湖區在大橋鎮倪家浜村開展全區首個「無蚊村」建設。「無蚊村」創建的標準不是一隻蚊子都沒有,而是在人的活動範圍內,通過生物、物理等手段將蚊子密度降低到一定數值以下。「通過建設『無蚊村』,推動開展以『環境整治、美麗鄉村、清潔家園』為主題的蚊蟲防制行動,清除村裡各類蚊蟲孳生地,既改善居住環境,也能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該負責人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l6CPm4BMH2_cNUgVS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