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設計——筷子

2019-11-27     銦果

筷子

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

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產品之一

你是否會好奇

這樣簡簡單單的兩根筷子

還能如何重新去做設計?

今天老工給大家帶來

部分筷子的設計案例

希望能夠帶給你們新的設計靈感~

01
當Nendo遇見筷子

Nendo是我們最熟悉的日本設計工作室之一,他們擅長將創新的腦洞融入生活各種場景與物件之中。2013年,Nendo與日本的傳統漆筷製造商Hashikura Matsukan合作,設計了一系列各具亮點的筷子。

Rassen筷子設計草圖

Rassen的靈感源自DNA的螺旋結構。Nendo利用螺旋結構將兩支筷子合二為一,使用時簡單轉開即可,方便收納。

Kamiai筷子

Kamiai筷子設計草圖

方型的Kamiai一頭窄一頭粗,並有一條缺口被嵌入磁鐵。這樣當兩支筷子翻轉貼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自動拼湊。同時在筷子外側設置了磁鐵塊,互相排斥,以避免正常吃飯時吸附在一起。

sukima筷子

sukima筷子設計草圖

sukima筷子則是從筷子的末端處進行設計,在末端處做了一個簡單的小處理,使來兩支筷子平放在一起時可以組合成不同的撲克圖形,增加了使用筷子的趣味性。

jikaoki筷子

jikaoki筷子設計草圖

jikaoki的設計則是解決了筷子頭會時常觸碰到桌面不衛生的情況。模擬削鉛筆的場景,將筷子頭設計成比筷身更細更薄的形態,就能讓這部分在平放時懸空,避免接觸時的污染。

hanataba筷子

hanataba筷子的頂部被設計成為花朵的形狀,增加了筷子的摩擦,使它不易滾落,同時又飽含少女感。

02漂浮的彩色筷子

下面這款Uki Hashi的設計師是來自日本的設計師Mikiya Kobayashi。他利用特殊的造型,使得筷子的前端永遠都不會觸碰到桌面,與nendo所設計的jikaoki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它曾獲2010年IF金獎。

03摺紙筷

By Takeshi Hamana & Yuya Iwagaki

為了解決筷子會觸碰到桌面變髒的情況,設計師Takeshi Hamana 和Yuya Iwagaki則從筷子架入手,做了一款能夠隨時隨地「造」出筷架的作品。

吃飯中途的筷子到底應該放哪裡?架在碗上不禮貌、插在飯里影響更不好,雖然酒店與餐廳一般都會有各自形狀的筷架配備,但如果跑到蒼蠅館子,在沾滿油漬的桌子面前,你有什麼放筷子的好建議嗎?

「temotoasobi」的筷子巧妙之處便在於,紙套上標註有摺紙虛線,可以被摺疊成幾何體,為筷子提供架的地方;要把筷子丟棄時,又可以包裹筷頭進行還原,整個過程都乾乾淨淨。

04榫卯筷

By Yuma Kano & Katsuhisa Toda

不用一根釘子、一個螺絲或者任何粘合劑,榫卯結構的魅力便在於僅用構件本身進行連接,且異常牢固。

日本設計師Yuma Kano和木匠Katsuhisa Toda便「大費周章」地,將這一古時傳下來的木製工藝運用到了筷子的製作之中,給這一餐具添上了一絲古樸的味道。

木匠正在專心地打磨連接處的結構

筷子本就為渾然一體的木條,在小小的筷結構中加入榫卯結構,其實概念與寓意大於實用性:畢竟處處講求匠人精神的日本,不想在現代化的製造業下忘卻傳統的技藝。(即使它從中國傳入)

02刀叉筷

By Nicoichi

這也是一款合二為一的筷子——Nicoichi。它幾乎將日式美學做到了極致,更是被概括為「餐桌無國界,筷子亦刀叉」。

在造型上,Nicoichi由西班牙建築師進行設計。他將一整根木材進行斜切,因此每根筷子一頭尖一頭粗,通過方向的顛倒可拆開夾取食物,或拼合收納。

筷子可變換出刀叉兩種使用形態

而提到「刀叉」則是因為,筷子頭的三角形狀可被當做叉子使用,三角的角端又能承擔餐刀的作用。(由於這款筷子特別面向喜愛亞洲文化的外國人,所以用筷子叉東西的形式更多在於刀叉到筷子間的過渡,如果要抓著違反餐桌禮儀的爭論點不放實在沒有意義。)

藍色,意為富士山

Nicoichi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的色彩。在官網上,它一共有15種顏色可供挑選,每種更是對應日本不同的標誌性事物,例如富士山、櫻花、歌舞伎、點茶、萌等。但更為意外的,是這些都由韓國設計師進行設計。

除此之外,每一雙筷子都由人工製作,更是請到了日本漆藝家松本光太,使用高級的漆料上色。可以說,Nicoichi的每個細節都暗含巧思,透著別樣的食器之美。

看了這麼多,你也許會說:怎麼全是日本的筷子?的確,雖然筷子起源於中國,但在漫長的時代變遷中,它的實用價值逐漸覆蓋了人們對其美學的探究與嘗試。

Produced by JIA Inc

在中國對於款子,設計師更多關注中國傳統美學,在花飾、圖案和包裝上的改造與升級,針對筷子本身的設計創新卻少之又少。

日本這個國家的人們,則早已習慣於將生活的點滴作為靈感,融入每一件小物、特別是傳統物件之上。這是我們可以學習,也應該學習的地方。

分享自:工業設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g5IrW4BMH2_cNUgP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