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人很火,一個是哪吒,一個是朴樹。
他倆只所以火,是因為一群已經認命的去嚮往一個不認命的,一群已經不率真的去嚮往一個率真的。對自己沒有卻又嚮往的東西,就容易自我感動,並容易把這種自我感動曬給別人看。
在大家對這兩個人含情脈脈、一往情深的時候,我想說點喪氣話:你可能成不了哪吒,更成不了朴樹。
01
雖然選在暑期檔,哪吒實際是拍給大人看的,尤其給那些安身立命的中年人看。現在做什麼都講共情,只要有共情就容易火。
什麼叫共情?
戳中痛點;呈現你擁有過,或者曾有機會擁有、但現在已經徹底失去的東西;揭開每天都在經歷、卻因生活表象覆蓋而被忽略掉的真相。
哪吒戳中了那群認命的中年人。他們看電影的時候,很容易聯想自己當年踏南天、碎凌霄的牛逼場景,也容易回看如今身陷沼澤、心不由己的憋屈場景。一對比就來了眼淚。
我問去看哪吒的七歲女兒,看懂沒有?
她說沒看懂,就是覺得挺好看的。
我問她記住什麼情節或者台詞嗎?
她說記得,「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不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孩子只管好看好玩,大人才關心命。
說起這句台詞,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太極張三丰》里的董天寶,他也說過,最後不還是被張三丰轉成了陀螺?
那怎樣說這句話才能既帥,又不打自己臉?
像朴樹那樣。
02
朴樹過一陣子就流行一陣子也挺神奇的。更神奇的是,這種流行不是因為音樂,而是以一面帶有折射意義的鏡子的形式出現。由此也可看出我們的生活該有多麼平庸和無聊。
這次帶火朴樹的是他錄節目過程中的那句「到點了,我得回家睡覺了。」然後果真拂衣而去。
接下來幾天,幾乎一邊倒的鼓掌與褒獎、欣賞與嚮往。這才是現實生活里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我喜歡干潑涼水的事。雖阻擋不了對朴樹的喜歡、嚮往甚至神話,但告訴你一個成不了朴樹的真相,也夠澆滅心頭火,把你拉回屬於你的生活圈層。
因為成為朴樹需要很多必要條件。
錢
之前看過一些文章寫朴樹的窮。
千萬不要被誤導,這個窮一定跟我們普通工薪或者中產理解的窮不一樣。朴樹的窮是對標其他娛樂明星的,如果把對標對象換成普羅大眾,他絕對算不上窮人。
換做你我,會對一個陌生鄰居的30萬借款,不猶豫不打折扣的借出去?後來借款人跑路被找到,朴大叔還瀟洒來一句「如果還不上這個錢,就不要來見我!」
在你生活的周邊世界裡,有債主敢對借錢人說這個話?倘若有講,保准借錢人撒丫子跑路,從此一別兩寬,永不相見。
能講這話明擺著不打算要回來的。瀟洒大氣也是要有資本有底氣的。
也總有人拿朴樹跟高曉松等幾個哥們之間的借錢梗講義氣講耿直。在大家的生活里,義氣與耿直是有多稀少,才會覺得他們的如此珍貴?且不說這幾位都是圈裡有名有聲的角,彼此知道家裡有存糧才相互借個錢應個急,單說這種耿直義氣,在兄弟哥們之間實在太稀鬆常見。
一同事就講他早年身無分文闖深圳,窘迫到無錢坐公交。一出差兄弟路過深圳,察覺到其窘迫,勿用他張口,直接掏出一千塊。與朴樹高曉松之間的十幾萬相比,一千塊太寒磣。但一個是幾百上千萬身家之間的十幾萬,一個是月薪幾千塊之間的一千塊,孰輕孰重?
不能因為發生在朴樹、高曉松之間就覺得珍貴,就值得被頌揚,發生在普通人身上就覺得廉價,不足惜。
社會地位有高低,江湖情義無貴賤。
有點扯偏主題了,本小節結論:朴樹沒你想像的那般窮,他所擁有的足以支撐他任性,做真我。
錢是所有事物的底氣之一。
名
早些年,憑藉《我去2000年》和《生如夏花》,朴樹早早奠定了自己在華語樂團的江湖地位。
中國喜講圈子,圈子又講究論資排輩。朴樹之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沒過時,只要有點動作就會引起一陣流行,其間除了他的耿直與少年氣,還有他早些年打下來的江山與名氣。
只要有「名」在,其他東西就容易得多。朴樹自己也講,參加娛樂節目是因為缺錢。以朴樹之名以及他的人設,相信只要他願意,應該沒有節目會拒他於門外。
有退路,只要願意隨時有賺錢機會,那保持自我也相對容易些。
才
朴樹因為要回家睡覺,罷錄節目,由此成了任性大叔代名詞。對於他這樣的任性,我們另外有一個稱呼:恃才自傲。
有才華的人,都有自己的怪脾氣,都有傲氣與傲骨。早年間聽傅聰先生的音樂會,台下有手機鈴聲響起,老先生直接停下彈奏,也不講話,拂袖而去。後來在主辦方再三強調音樂會的紀律後,老先生才二度登台。不解釋,也無多餘動作,徑直就坐鋼琴前,接著剛才斷掉的地方繼續彈奏。
當時我對旁邊朋友講:這老頭忒可愛了,有意思。
有才華的人都可愛,有意思,飽有孩子氣。如果其才華又獲得過大眾的驗證與認可,那就可以憑藉才華保持率真自我。因為他們不用擔心沒飯吃。
這個世界對有才華的人,總是格外多一些寬容。你若想成為他們,先把自己的才華放在天平稱一稱。
從一而終
看著時不時流行一下的朴樹,總想起瑪雅老頭的句子:人必須選擇一種生活,並要有勇氣堅持下去。
所有嚮往哪吒的人,所有嚮往朴樹的人,應該都曾在自己人生的某一個時刻跟他們類似過,或者接近過。後來之所以變身觀眾坐在台下仰望並感慨,大多是因半途妥協,沒有從一而終。
至於妥協原因,世俗生活有的是讓一個人俯首稱臣的辦法,這也是讓朴樹說出「我不牛逼,生活才牛逼」的所在。
上一次朴樹被流行,是那篇「終於可以坦然地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了」。這是寫作者造出來的噱頭。朴樹一直跟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並且一直坦然。
他能夠成為今日耿直任性、率真通透少年氣的人設,訣竅只有一個:選擇一種生活,保持一個模樣,並堅持了下來。
耐住寂寞
耐住寂寞是個技術活,尤其在這遍布誘惑的世道。對大眾而言,不能從一而終是因為妥協,不能耐住寂寞則大多因為忍受不了誘惑。
朴樹大火時26歲,達到頂峰時30歲,正是一個人慾望旺盛的時候。可這哥們偏偏沒有趁著盛名狂發專輯,狂接商演,去賺更多金賺更多名以填慾望之窟,而是跳出去,不跟這個圈子玩了,也不跟這個世界玩了。不玩的理由是覺得不快樂。
再出來時已是十年後的《平凡之路》。盛名之下銷聲匿跡十年,耐住寂寞十年,這是朴大叔牛的地方。
在所有牛逼行為里,那種可以擺脫慾望驅使、尤其可以擺脫近在咫尺伸手可得慾望驅使的最牛逼。
綜上,成就了今日朴樹。
你若對其一往情深,自認具備了以上哪些條件,才能夠讓自己成為像朴樹那樣的一類人?
估計有自查者會跳出來講:成為朴樹幹啥?成為哪吒幹啥?這些都不如成為自己牛逼。
這話漂亮。
但現在讓人痛苦的並不是別人比我們任性率真,比我們有錢有才華,恰恰是我們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成為自己,總覺得變成別人更好。
成為自己也許比成為朴樹更難一些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