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第六感 那你知道第七感、第八感嗎?

2019-09-02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常聽說第六感 那你知道第七感、第八感嗎?

我們總是聽說或是提及第六感,

我們同時也聽過過第七感,

那是知道人類的第八關是什麼嗎?

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張軒寧,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是有關於人究竟有幾感,而這幾感分別的作用力是什麼。

而我們的認知、行為、思維、選擇等諸多的狀態又與這幾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眼所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想,這些都會給予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與體驗,無論是色彩、聲音、味道、直覺、思想種種形成了我們人類最為基礎的感受,這些可以成為人類的前前六感。而我們經常提到的第六感,其實就是這個意感,也成為意識,佛家對此有著這樣的觀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成為六識,其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其應色聲香味觸法,這句話在《般若心經》是比較強調的一句話。

那麼我們把這前六識或稱前六感,分為兩個部分來解讀下:

一、前五識的作用:

前五識為眼耳鼻舌身,這個即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口)、身體,可以說是組成我們這個肉體最基本的元素。我們用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事物、我們用耳朵所聽到的語言與聲音、我們用舌尖所嘗的酸甜苦辣咸等諸多滋味、我們用身體所感觸的溫度。這一切也形成了我們自身對外在感覺的關係的建立。

但是如果單論前五感而言,沒有第六感或第六識的作用的前提會怎樣呢?

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我們看到了色彩,但不識色彩、我們看到了美醜、而不識美醜、我們嘗到了滋味,而不識滋味、我們身體所有的感觸都毫無知覺,此刻就如同腦死亡一樣,是不存在任何意識的作用的。這個對於西方國家的精神科,心理學方面也有著一定的詮釋。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看到的色彩我們從未認識,我們聽過的語言從未聽過,導致無法去理解,因為你的意識之中,或者腦的存儲系統之中對此毫無了解。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單純獨立的五感,僅僅是是一種基礎的狀態,而毫無作用,如同一個植物人一般,可以感知外界,但是卻對外界的一切影響毫無感受可言。所以,我們需要加入第六意識的介入,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第六感。

二、前五識與第六識作用:

第六感是標準名稱「超感官知覺」(英文簡稱ESP)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或理解為對某些人事物存有的某種預見預知能力。佛家稱為第六識,他的主要作用是配合前五識產生的相關作用。

第六識為「分別」「區分」之意,其實我覺得超感官知覺的作用,也並非獨立與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應該還有更多深層的配合關係。我為何說第六意識為分別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物,在前識僅僅是某種景物、景象但是卻無辨識能力,而通過第六意識的作用,產生的美與丑、產生了對色彩的辨別、區分、對味道的辨別與區分。對冷熱的辨別與區分。但是此也僅僅是辨別了,但是對於辨別而論其實依舊不能構成完整的狀態。

因為我們僅僅有了一種分別的能力,而無選擇、取捨與判斷的根本行為,此刻便有第七感、第七意識產生的作用。

三、前六識與第七意識的作用:

第七感,意為對時間的靈敏感覺,也是心理上的時間感,即人的意識擁有基於過去的記憶,來模擬未來、分析未來的功能。並非佛教所講的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意為「我執」,但其「執取為我」的功能里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感。它是一種未經科學證實的理論。

我們可以結合西方文化與佛學文化進行一種同步分析,無論第七感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他的最終目標與任務是賦予與前六感,或許在未能真正開發與激發第七感能量的時候便可以於佛教的角度去解釋,為末那識,代表一種執著之意。我為何這樣詮釋呢。

比如美與丑、善與惡、悲哀與歡樂,如果我們基於前六感的體系,是無法進行任何判斷的,我們只能把他們進行不同的分列而已,但是若基於第七感的作用也就是執著,執著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取,因為心中的認知而取,無論是歡樂的與悲傷的都是如此。前提是必然符合內心世界與行為認知、建立與人類的世界觀之上的概念。

比如美與丑,大家都會選擇美的,金錢我們會選擇多的,但這前提我們都已經事先定義了何為美,何為丑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的選擇,如果美的真實意義是丑,或丑的真實意義是美,那麼我們所選擇的也會產生變化。比如兩萬日元和一萬美元你如何選擇,你會選擇一萬美元,而不是兩萬日元,因為你的世界觀之中,理解價值的多寡。但是如果單純從數字而論呢?那麼必然會選擇多的。所以第七感的配合與前六感的目的,便是進行了著一些的協作關係。

如果不執著、不分別、便不存在美與丑、善於與惡,多與少,這也許就是人修行的目的,達到絕對的清凈,無惡業、也我善也的狀態。

第七識的作用還有必然我們會有疼痛,發燒等等的軀體性症狀 ,其實這也對於我們身體進行的提示,如果沒有的第七識與其他識的作用,我們不知道發燒,不知道生病了,反而更容易出問題。這也便是身體技能、神經系統、諸神識的互相作用產生的效果。而對於自我而論,第七感、第七識其實是蠻重要的。

四、何為第八識及作用:

第八感,第八識不知道這個詞大家是否陌生,如果看過《聖鬥士星矢》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第八感俗稱的就是小宇宙,其實這個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因為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世界、甚至一個於宙。而在佛學上第八識稱呼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作用,其實是我們感受不到的一種力量,也可以理解為根本的神識。因為無論經歷怎樣的輪迴,這個阿賴耶識是生生世世跟隨著你的,是一種根本。而阿賴耶識的狀態是有三個維度,成為根身、器界、具足一切善惡種子,形成一個三角形且互為因果關係。

根身:可以理解為你的身體形態,人類的身體、動物得身體、昆蟲的身體、亦或是所謂「神」的身體。

器界:便是你生存的世界維度,我們人類有人類的世界,動物有動物的世界,昆蟲有昆蟲的世界,我們能夠相互溝通、學習語言,而不能與動物溝通、學習動物與昆蟲的語言,這也便是器界的不同,器界是存在空間限制或共業所感的特徵。

一切善惡種子:這個如同一個銀行,存著你所作的善與惡,一直存儲而不相互抵消。

而當我們臨終的時候,地水火風、或者五行散盡此刻第八意識也會離開人體,根據你的善惡進行計算,然後決定於你未來世投生的器界(世界)、形成的根身種種,這樣有形成了一種輪迴的理論特徵。

所以前七識是服務你此生的,而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預感、決定、選擇等等都是由它們產生的相關因果關係而構成的。

從而最終由第八意識進行因果關係的、善惡種子關係中的相關作用進行受生的種種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WZbt20BMH2_cNUgu7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