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水滸」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看完了書都沒明白!

2020-06-09     也可自話

原標題:《水滸傳》中,「水滸」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看完了書都沒明白!

《水滸傳》中的「水滸」是什麼意思?

記得小時候,流行收集小浣熊乾脆面里的水滸卡,和我一樣,許多同齡小朋友都是在那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水滸傳》,通過一張張小卡片,我知道了武松、魯智深等一幫好漢,產生興趣之後,又看了《水滸傳》電視劇,和兒童版《水滸傳》讀物,知道了《水滸傳》講的是宋江帶領108位兄弟揭竿起義、替天行道的故事。也和所有同學一樣,怎麼也不理解「水滸」二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水滸

這個詞難點主要在「滸」字上,只要弄清楚「滸」是什麼意思,也就明白「水滸傳」了。那很簡單,查《說文解字》:

「滸,形聲。從水,許聲。本義:水邊,指離水稍遠的岸上平地。」

許和滸,是同音字,且都是多音字,分別讀作(xǔ)、(hǔ),很明顯,這裡的聲旁讀音為「hǔ」.

但這並不是全部,滸的本字實際寫作汻,再查《說文解字》:

「汻,水厓也。從水,午聲。臣鉉等曰:今作滸,非是。」

徐鉉是宋代校訂《說文解字》的人,這一說法出自此人。可知,在古代,滸和汻互為通假,但問題又來了,「水滸」作為詞組出現,最早在《詩經》裡面就有,一個宋代人說這個寫法錯了,到底是徐鉉考證錯了,還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問題我至今沒明白,希望有老師可以為我解答。

水滸的出處

水滸最早出自《詩經》,在《詩經》裡面有多處提到這兩個字:

1、《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

「古公檀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檀父是周人的祖先,是他帶領著周人的先民,沿著河岸一路向西,來到祁山腳下,並定居下來。

2、《詩經·國風·王風·葛藟(lěi)》

「綿綿葛藟,在河之滸」。

翻譯:葛藤綿延長又長,爬到河邊濕地上。

歷代詩詞中,也常見滸代指水邊,如李白《丁督護歌》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

翻譯:萬名工人鑿取奇異的文石,沒辦法很快運達江邊水滸。再如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追而送之江之滸。」

柳宗元的朋友薛存義將要離開了,所以他在江邊為其送行。

可見,從《詩經》開始,滸就被定義為水邊、水邊濕地、水邊高地之意。

《水滸傳》中的水滸

《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梁山泊,在今天山東。

梁山泊的形成,是由於黃河決口,河水流到梁山腳下,形成的巨大的水泊,號稱「八百里梁山水泊」,《水滸傳》形容道:「港汊縱橫數千條,四方周圍八百里」,這樣有山有水的地勢,堪稱天險,梁山好漢嘯聚山林,發展壯大,也是依靠著這裡的地理優勢。

由梁山泊的形成,結合《詩經》、《說文解字》對「滸」的解釋,《水滸傳》的意思就很明顯了:108條好漢,依山靠水,安身立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PgPmXIBnkjnB-0zCsJ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