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達院士:試論中醫十大問題

2019-05-17     經方學堂

中醫十大問題

李連達(1934-2018),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藥藥理學專家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國家的重視、社會的需要,我國中醫事業有了空前的大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澄清。

1 「中醫」的概念

廣義的「中醫」是我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的總稱。狹義的「中醫」是專指漢族的傳統醫學,而蒙醫是蒙族的傳統醫學,藏醫是藏族的傳統醫學,具有同等地位。

2 中醫的科學性

現代科學產生、發展於現代,因此古代的傳統醫學(中醫學)及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等不可能是現代科學,只能是古代科學。很多古代科學與時俱進,持續發展,正在或已經發展成現代科學。2000年前的中醫學是古代科學的一部分,現代的中醫學是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上向現代科學發展,逐漸成為現代科學的一部分,因此,認為中醫是「偽科學」「不科學」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認識應該是:過去的中醫學是古代科學、經驗醫學,現代的中醫學則正在由古代科學向現代科學發展、由經驗醫學向現代臨床醫學發展。

3 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的不同發展

我國傳統醫學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系統理論,又不斷吸收各國各民族醫學的精華,發展創新,形成較完整的學術體系,不但沒有被時代所淘汰,反而是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我國兩大醫學體系之一。而其他國家的民族醫學,有的實踐經驗有限,沒有系統理論,不能形成較完整的學術體系;有的沒有與時俱進,持續發展,只遺留有散在的經驗,甚至已被時代淘汰。

4 中醫理論的兩大組成部分

中醫理論由哲學理論及醫學理論兩大部分組成,內容複雜,深奧難懂。哲學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五運六氣等,來源於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這些理論不是中醫學專有的理論,是廣泛用於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理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用於中醫學,結合人體特點、疾病發生髮展及預防疾病的基本規律,而形成中醫理論中的哲學理論部分,用以指導中醫實踐。醫學理論包括臟腑經絡、氣血津液、辨證施治、四診八綱、理法方藥、君臣佐使等,用於指導臨床實踐,以防治疾病。

中醫理論的兩大組成部分密切相關,但是兩者有本質區別,哲學理論是指導思想,醫學理論則是治病救人的根據,兩者不可劃等號,不可用哲學理論的抽象性、概括性否定醫學理論的實質性、具體性。

5 中醫與西醫的異同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醫學統稱為「中醫」,外國傳入我國的現代醫學統稱為「西醫」,這是約定俗成的稱謂,雖然時至今日已不夠準確,但不必過分苛求,將「中醫」「西醫」一律改為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似無必要。

中醫與西醫都是治病救人的科學,基本要求都是安全有效,但是兩者的理論、方法、手段不同。中醫以宏觀性、綜合性、整體性、個體性及靈活性等為特點,西醫則以微觀性、分析性、局部性、群體性及規律性等為特點,兩個學術體系有同有異,在發展中互相借鑑、交叉融合、取長補短、殊途同歸。

6 中醫學的發展

中醫學屬應用科學,是具有社會科學特點的自然科學。中醫學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曾作出巨大貢獻,且歷經幾千年沒有衰亡、淘汰,關鍵在於它能治病救人。因此,提高療效、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和治病救人的水平,是中醫能否不斷發展,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各中醫機構、中醫工作者的任務包括醫療、科研、教學三大任務,其中應以醫療為主、其他為輔,不能主次顛倒、本末倒置。不能用其他任務、其他提法,排斥、否定治病救人的重要性。中醫研究工作應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重症為主,應以臨床研究為主。基礎研究及理論研究應該面向臨床,直接或間接為臨床服務,不提倡脫離臨床的基礎研究及理論研究。中醫理論中含有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思想,但是中醫學的本質是醫學,因此,中醫研究的重點應是臨床研究,即提高療效、提高治病救人水平的研究。

此外,中醫研究應該重實效,不提倡華而不實,譁眾取寵,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神乎其神,玄乎其玄,自吹自擂,爭論不休。既不要閉關自守、盲目排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也不應盲目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7 中藥學的發展

我國中藥有12000多種,中成藥近萬種,中藥研究應該是古方、名方、驗方、研製方並重,復方、單方、有效組分及成分並重,不可偏廢。但是不同機構、不同專家可以有不同選擇,不同側重,不應一刀切,或作硬性規定。中藥研究應該根據社會需要及防病治病的需要,充分發揮中藥優勢,重點研究療效確切、安全有效的中藥;應回答3個問題:1)是否安全有效?2)什麼成分有效?3)為何有效(作用機制)?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手段,推進中藥現代化、科學化、標準化及國際化。

我們認為,隨著科學的進步、中醫藥學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中藥的發展,應該將中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中藥」,即古方、名方、驗方的飲片、煎劑、丸散膏丹等,在新藥審批、臨床應用、市場管理等方面,應重視傳統中藥的特殊性,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及監督管理辦法;另一類是「現代中藥」,即以研製方為主及精製提取的新製劑、新劑型、新用途,具有西藥某些特點的新中藥,在新藥審批、監督管理、市場流通、臨床應用等方面,應從嚴掌握,基本與西藥相同。此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最近出台有關藥品醫療器械的4個文件徵求意見稿,其中「支持中藥傳承和創新」將部分中藥新藥分為五類進行審評審批:1)創新類中藥新藥按「新療效」標準審評審批;2)改良型中藥新藥應體現臨床優勢;3)經典名方中藥按簡化標準審評審批;4)天然藥物按現代醫藥標準審評審批;5)鼓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傳統中成藥,支持以中藥傳統劑型為基礎研製中藥新藥。

對於「中藥西化」完全失去中藥特點並具備西藥特徵者,因為來源於中藥可稱之為現代中藥,同時因為已無中藥特點,又可稱為「天然藥」或「西藥」,名稱之爭意義不大。對於「中藥西化」,中醫界不提倡,西醫界不反對,應該兼容並蓄,只要能夠治病救人都應得到肯定、鼓勵和支持。

8 中醫藥走向世界任重而道遠

中醫藥走向世界是我們所有醫藥工作者的共同願望。近年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總體情況並不樂觀。目前中醫藥的影響雖已擴大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數國家並未承認中醫中藥的合法性,認為「中醫不是醫」,不承認中醫師是合法的醫師;認為「中藥不是藥」,不承認中藥是合法的處方藥。中藥出口逐年增加,但在國際市場上只占極少份額,與我國中醫藥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中醫藥走向世界,有技術問題,有政策問題,更有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問題,不能急於求成,而是需要做長期、大量、艱苦的工作,需要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的學風,逐步解決關鍵問題。

中醫藥的發展目前仍應以國內為主。中醫藥走向世界,目前主要是政治影響及社會影響,尚難收到明顯的實效,不能喧賓奪主,應該有重點、有選擇、有計劃地推進中醫藥走向世界。

9 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東風,全面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是集管理法、保護法及發展法三位於一體的大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中醫藥大法,在方針、政策、目標、原則等宏觀方面有了系統完善的規定。雖然有些實施細則、管理辦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對於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藉此東風,全面推進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

10 我國醫學的未來發展

我國醫學存在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三大體系。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對醫療保健要求的提高,我國未來的醫學發展應該是三大體系長期共存,同步發展,互相學習,團結合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多樣化的醫學體系及服務方式可全面保障人們日益提高的需求,因此,加強中西醫的團結,互相尊重、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學術上有不同觀點,可以求同存異。有爭論很正常,但應該在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基礎上,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進行討論或爭論。在我國醫學界特別是中醫界,要大力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好學風。

· END ·

您的點贊評論轉發,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用

請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看

亦可給我們留言

謝謝

I 版權聲明

  • 本文來自於《中醫雜誌》[ 2017 , 58 (21) ]。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PIpHWwBmyVoG_1ZHy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