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產投「豪橫掃貨」半導體,雷軍的「芯版圖」如何拼接?

2020-03-18   半導體投資聯盟

集微網報道(記者 張軼群)「小米快把半導體行業里腰部以上的優質企業全部投光了,基本是掃貨的架勢,豪橫!」對於小米近期在半導體投資領域的頻頻落子,一位投資機構同行有些羨慕嫉妒。

今年以來,依託120億元規模的湖北長江小米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小米產投基金或小米產投),小米「瘋狂出手」,2個多月的時間共有10家半導體企業相繼宣布獲得小米投資。而自2018年年中小米產投基金正式成立以來,參與投資的半導體企業數量已近20家。

多金而又迅猛,小米正在加速拼接其在半導體領域的「芯」版圖,將賽道上更多國內優質選手匯聚到其供應鏈和生態的大旗之下。

小米在半導體領域投資的邏輯和策略是什麼?小米產投有何獨特之處?什麼樣的企業能夠獲得小米的青睞?小米能帶給被投企業什麼?圍繞這些話題,集微網與小米、被投企業以及投資界人士深入交流,探討小米「豪橫掃貨」半導體背後,如何「投」出一個「芯」未來。

晶片投資「不差錢」 今年將再提速

從去年投資的方邦電子、亞華、芯原微、恆玄、西安智多晶、安凱微電子、一微半導體,到今年靈動微、翱捷科技、昂瑞微、速通半導體、墨睿科技、芯百特、峰岹科技、雙十科技、瀚昕微、帝奧微,再加上2018年投資的好達和冠宇,在目前小米的產業投資列表中,有近20家半導體相關企業。

從投資節奏上看,去年平均每個月宣布一起投資,而今年2個多月的時間裡,宣布了10起投資。最近的一次投資是上周小米入股快充晶片廠商瀚昕微。

據集微網了解,實際上小米今年陸續宣布的眾多投資大部分是去年的成果,期間經歷對接、交流、立項、盡調、投決會、內部審批以及工商信息變更等半年時間。因此更像是對去年投資成果的一次階段性集中展示。

這是否意味著小米將加快晶片領域的布局?小米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晶片仍然是今年小米產投的重要方向,小米會更加速在這個領域的投資。」小米產投部合伙人孫昌旭告訴集微網。

從投資標的所處的領域看,包括基帶、射頻、FPGA、Wi-Fi、高端模擬IC、電源管理、MCU,到材料、設備,小米正在各個賽道上伸出廣泛的觸角。

「中國的晶片企業在國產替代方面的空間巨大,現在能夠找到的公司就有1000多家,對於一些潛在優質標的,我們正在密切跟進。」孫昌旭說。

圖片說明:2017年小米公司和湖北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長江產業基金共同發起募集規模為120億元人民幣的長江小米產業基金。

小米「加速加碼」半導體領域的「底氣」來自120億元規模的小米長江產業投資基金,由小米和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於2017年底共同發起設立,集成電路、工業網際網路和先進位造是該基金的主要投資方向。

相較於一般產業投資基金一二十億元左右的規模,小米長江基金120億可謂體量巨大。

上述投資人士告訴集微網,以他所在的大型投資機構看,大概約200億元的規模,一期基金30多億人民幣,投資周期是3-4年。

「但小米好像一年就要投這麼多錢。」該人士表示。

另一位產業投資基金的人士向集微網介紹,產業投資基金一般的周期是8年,前4年為投資期,後4年為投後管理期,如果這樣算下來,小米每年投資額將達到30億元。

目前,小米方面並沒有關於產投基金金額的詳細披露。如果根據官方發布的公開信息,從認繳出資額上看,最大的一筆是今年2月25日小米入股翱捷科技,金額為519萬美元,最小一筆為3月14日投資瀚昕微的31萬元。

但這並不能反映投資的真實數額,因為除了認繳資金進入註冊資本金變化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以估值等公司溢價方式進入資本公積金。因此,實際的投資金額要遠大於此。

「平均每起投資的數額可能要在千萬以上,小米產投基金的盤子大,能投幾千萬絕對不會投幾百萬和幾十萬。」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集微網。

面對這樣規模的投資基金,小米的頻頻出手是否與投資和花錢的壓力有關?孫昌旭並不這樣認為。

「小米產投的領域比較廣泛,而且集成電路、工業網際網路、生產設備本身也需要大體量的資金長期投入。這跟壓力無關,如果說有挑戰的話,那就是如何保持穩健的投資節奏,以及挑選最好的標的。」孫昌旭說。

聚焦國產替代及新興技術

對於如何選擇投資標的,孫昌旭認為這是個「細活兒」,涉及很多綜合方面的因素。

觀察小米在半導體產業鏈進行的投資,投資標的既有發展十年、二十年的成熟企業,如安凱、好達,也有像速通、芯百特、瀚盺微這樣成立1-3年的初創企業。其中,成熟企業屬於背景過硬,有一定的行業地位,而初創企業則為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

從投資的角度看,和一般的產投基金會考慮業務協同而偏晚期以PE為主不同,小米產業投資包括VC和PE。

據集微網了解,小米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標的選取主要聚焦兩個方向:

一是關注國產晶片對於存量市場的替代,比如目前國外企業占據很大比重的射頻等模擬晶片領域。在這方面,選擇標的時需要考量公司整體實力,包括技術和運營能力。


比如射頻晶片方面,除了核心技術之外,還要考慮同代工廠磨合以及是否有大規模出貨的能力,此外還要保持健康的財務運營能力,良好的自身供血能力,如國內射頻龍頭昂瑞微就是其中代表。

如今,隨著國產器件製造能力不斷得到廣泛的重視,投資標的的國產化程度也是小米考量的因素。如小米和華為共同投資的國內濾波器領軍廠商無錫好達,已經完全實現從晶片生產到封裝,包括鉭酸鋰等濾波器所需要材料的全線國產化。因此,具備這樣能力的廠商才會出現在小米的投資列表之中。

二是新興技術領域,如氮化鎵、石墨烯等半導體材料以及WiFi6等「黑科技」,這一領域國內的領先企業和國外企業差距不大,如墨睿科技、速通半導體等。在這方面小米更看重技術基礎、創新性和團隊背景。


目前看,小米產投一個領域只投一家企業,幾乎沒有出現重疊,相同領域也會選擇細分方向上的不同進行互補。比如同為射頻領域,小米投資了聚焦於手機的昂瑞微以及基站晶片的芯百特。

孫昌旭表示,在未來投資布局上會考慮細分領域的差異化,在同一領域投1-2家企業,在大的領域會投幾家。因為半導體行業細分領域非常廣泛,在投資方面出現20%-30%的重疊也很正常。

在持股比例上,小米堅持「參股不控股」的原則。從小米在多數企業的持股份額上看,基本上在5%左右。這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關聯交易的可能,也是出於為被投企業所考慮,不為被投企業同其他友商的合作帶來顧慮。小米方面也表示尊重企業和合作夥伴的自主發展。當然,也存在被投企業處於自身發展階段考慮,並不願稀釋過多股份等原因。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未來小米產業鏈的進一步擴大,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投資比例以及方式等方面會更加謹慎。

「因為這確實要考慮到對之前投資過的同領域企業的心理預期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該人士表示。

「闖關」投決會 「雷布斯」最關心什麼?

作為產業投資基金,小米的專業程度和運作效率,普遍受到被投企業的認可,這也成為小米產業投資的特質和標籤。

在孫昌旭看來,這得益於小米集團對產業投資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小米產投部和小米集團整體的業務協同也非常緊密,每周、每月都會安排同研發、採購等多個業務部門開會交流。大家樓上樓下溝通十分方便,在這個過程中,會對行業走勢、技術方向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投資標的分析和建議。「同時也會與小米本身的業務產生協同作用。」孫昌旭告訴集微網。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於投資標的的篩選,小米可以直接同公司的研發、技術人員交流,或者通過其供應鏈體系、合作夥伴去了解情況,藉助這樣的調研,小米產投可以快速準確地了解投資標的的情況。

談及小米產投的特點,一位被投企業人士的主要感受是「快」。

「從最初的接觸,到立項、盡調、投決會等流程,把控推進得十分緊湊。而且包括孫昌旭、潘九堂等小米產投部合伙人都是在行業深耕多年的資深人士,從接觸的信息到人脈都十分廣泛。他們有非常好的專業眼光,而且一旦選定標的,整體上投資的意向很堅決,不像其他財務投資人中間可能會搖擺猶豫。」該人士表示。

另一位被投企業人士認識告訴集微網,小米產投團隊更加關注公司本身,在溝通上較為直接。

「一般的財務投資人因為缺乏對於行業的了解,所提的問題可能主要集中在團隊是否有海歸背景,是否有政府機構資金扶持等等。而小米產投更關注公司具體做了哪些事情,怎麼做的,在交流上更加深入,也有利於獲得企業的好感和認同。」該人士表示。

孫昌旭告訴集微網,儘管目前潛在的投資標的很多,但作為合伙人在考慮被投項目時會進行嚴格篩選,這使得投決會上的過會率較高。

一位成立近10年的被投企業負責人告訴集微網,小米的投決會會先由小米產投團隊向包括雷軍以及數十位LP代表進行盡調方面的介紹,然後被投企業接受25分鐘左右的問詢,最終投票決定。

「整個問詢過程主要是判斷被投企業是不是跟小米的理念和精神契合,價值觀的協同一致等。聽了我們的介紹,雷總認為我們的團隊多年堅持下來不容易。另外,我們在晶片和算法上建立了完整的生態體系,這個同小米有類似的思路。像雷軍這樣的企業家會更加關注創業理念,能夠得到共鳴這一點很重要。而一般的財務投資人和純金融基金的老闆,對這方面就沒有太大感覺。」該負責人表示。

投出「芯」未來 企業收穫的不僅是訂單

對於尋求融資和發展的半導體企業而言,小米產業投資基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今在晶片行業,兩類投資機構的優勢明顯:一是小米這種自帶客戶屬性的,能解決訂單和銷路;二是類似中芯聚源這種,能夠幫助解決產能問題。」 一位半導體行業的投資人士表示。

最直接的是帶來訂單。部分被投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集微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選擇小米投資看重的就是品牌影響力以及對於出貨上的拉動。

「對於為什麼選擇小米我想沒必要掩飾,雷總在投決會上也問到這個問題,我回答的就很直接,看重小米的體量以及強大的帶貨能力,能直接帶動我們的產品銷量。」一位被投企業相關人士告訴集微網。

在小米投資的企業中,有部分原來就是小米的供應商,在小米投資成為股東之後,這種供應鏈上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此外,小米帶來的強大品牌效應以及行業背書,也使被投企業因此受益。

「進入小米的供應鏈,以及獲得小米投資本身就是對公司技術和產品能力的認可,有助於行業地位進一步提升,也因此受到更多關注。小米投資以後,其他想來了解我們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我們現有客戶對我們的好感度和信任度都在提升,這對未來的融資以及後續發展都十分有利。」上述被投企業人士表示。

更重要的是,有了小米生態的加持,為被投企業在進入到小米產業鏈之後的發展,打開了新的視野和空間。

上述被投企業人士告訴集微網,起初他對小米投資的理解只是認為被投之後和小米進一步的互動,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小米產業投資實際上是供應鏈的延伸,是一個廣闊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之上,被投企業不僅跟小米,也同時跟小米生態上的眾多企業接觸建立了聯繫,獲得了更廣闊的商機。

「我們進入之後的感覺就是這個生態鏈太龐大了,簡直就是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跟原來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是立體化的。對於任何一家晶片企業而言,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資源。通過小米投資的拉動,也實現了資源的匹配,這對被投企業幫助更大。」該人士說。

在孫昌旭看來,小米帶給被投企業的,絕不僅僅是當下短期的訂單生意。而是從終端和未來市場走向的角度出發,站在更高的位置,對接未來的需求,為被投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建議和指引方向。

「我們最關心被投企業的兩個問題:一是5年後能做成什麼樣子?二是小米如何能夠幫到你?實際上小米非常希望能夠通過投資幫助到被投企業,和被投企業共同成長。而基於小米所處的位置和高度,能夠判斷未來技術發展方向和趨勢,可以看到被投企業未來能做什麼,小米跟他們一起能做什麼。這讓企業能夠少走彎路,少踩坑。這不是一般的財務基金和產業基金能夠完成的任務。」孫昌旭說。

與華為的競爭:誰更開放?

由企業發起的產業投資基金在具有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即與被投企業形成一種「綁定」關係。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公司發展的早期,如果接受到客戶的投資,意味著過早的站隊,和投資企業進行「綁定」,存在這種排他性的擔憂,對其拓展新客戶可能帶來一定影響。

對此,孫昌旭表示,小米產投的策略是「只幫忙不添亂」,所投標的沒有任何強制的要求,對於被投企業也採取開放的態度。比如在小米投資好達之後,華為也在今年進行了投資。此外包括恆玄、冠宇等被小米投資過的企業,其他友商也進行了跟投,被投企業的後續投資並沒有受到影響。

「這說明小米持非常開放的態度,過去一年,小米的投資邏輯和做法已經贏得了業界的口碑,也讓友商放心。」孫昌旭說。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被投企業的認可。

「小米基本上不會對友商有限制,也不會特別在意領投和跟投,這也是雷總讓我們最佩服的地方,可以說是一種胸襟。」該企業人士指出。

實際上,小米通過參股不控股等方式,其實在著力淡化外界對於其和被投企業的關係,小米也一直在強調尊重企業和合作夥伴的自主發展。

但這似乎並不能打消競爭對手的顧慮,尤其是華為。實際上,在智慧型手機領域頭部集中在華米OV幾個玩家之後,頭部廠商之間的競爭已經從直接的產品銷售層面來到了更深入的供應鏈資源層面。特別是經歷禁運風波的華為正在加大國產供應鏈的扶持力度,而小米又開始向高端挺進,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隨著小米在半導體領域的頻頻落子,將不可避免地與華為展開競爭。

有投資界人士認為,華為和小米在產業生態上的布局策略類似阿里和騰訊。前者強勢,在投資上具有排斥性,而後者相對開放和包容。比如在傳統的通信設備領域,華為對中興也較為排斥,但對於本土供應鏈企業跟諾基亞、愛立信開展合作則不會太在意。

「雖然大多人仍然把小米視為硬體廠商,製造業的代表,但實際上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或者說打著深刻網際網路烙印的企業,網際網路的核心和精髓是共享精神和開放的態度。」該人士表示。

孫昌旭認為,國產替代的過程不是單靠一家企業能夠短時間培養和建立起來的,需要更多廠商以及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這一點她表示在同華為方面的溝通中也得到了對方的認同。

「電子行業供應商是吃『百家飯』的,一家企業帶不起一家供應商。小米希望能夠和行業夥伴攜手,共同打造和完善中國電子產業鏈,推動中國電子產業鏈向世界水平靠近。」孫昌旭說。

(校對/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