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家的御用紐扣,原材料奢華至極

2019-09-15     文藏

衣服每日都是要穿的,從古自今都是,但是在古代,一開始是沒有紐扣的,就像我們看電視見到的一樣,古人都是拿一條布繩往身上一束,衣服就算穩固在身上了,這種情況直到紐扣的出現才得以改變。

清 銅嵌白紅米珠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在我國服飾發展史上,鈕扣的出現算是較晚的。明朝之前,墓葬中出土的衣服,少有見到鈕扣,出土的幾乎全是「結帶式」,連在一起,也叫「結纓」。

清 蜜蠟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天水冰山錄》中載,衣用鈕扣是在十六世紀末才被逐漸應用的。但是在明末時候還是主要在禮服上使用,常服上少用。直到清代,鈕扣才被人們大量的使用。

小小的紐扣其實是為穿著之便,又很好的點綴了衣襟 ,華美而美觀。點翠的紐扣,顏色多彩華美,配在衣服上極其富麗堂皇。

清 黃碧璽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衣服上的鈕扣,大多數是銅製的小圓扣,大的如榛子,小的如豆粒,民間基本用素麵,也就是表面光滑無紋,宮廷中大多用大顆銅扣和金扣、銀扣。並且鈕扣上常常是鐫刻或鏤雕很多紋飾,如盤龍紋、飛鳳紋等。

清 蜜蠟琥珀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鈕扣的釘法也有很多種,有單排、雙排和三排紐。 乾隆以後,鈕扣的製作工藝日趨精巧,衣用鈕扣也更加講究,以各種材質制。

清 藍色料竹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清宮的服飾奢華精美,不同的材質經過細緻的裁剪、繡花和縫製,最後成了一件極精美的藝術品。同時每件衣服上都會有一種實用而別致的紐扣。

紐扣的材質大多為琉璃、珊瑚、蜜蠟、碧璽、翡翠、珍珠、金、銀等,可以說是極致奢華 。

滿清入關時,神州大地上掀起了服飾界的「游牧民族風」。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滿清都是一個與紐扣有著不解之緣的政權。紐扣雖然在明代成為女性服飾的點綴,但在男性士大夫眼中卻是不屑。

明代學者朱之瑜在《朱氏舜水談綺》中說「黃金為扣,嵌物於內者雖華美,然非大人丈夫之服」,所以,在明代紐扣占據了日常衣飾的半壁江山,所以清代「易服改制」才是紐扣全盤進入漢族的標誌。

在有這些極致奢華的紐扣前,與滿足服飾搭配的是盤扣。盤扣是由「扣」「袢」「條」三部分組成的一種布制紐扣。其實就是用以固定衣服的小圓疙瘩,清代常用金,銀,珠寶來做這個小疙瘩; 「條」最初的功能是用來做成扣、袢並將這兩者固定在衣物上,因此早期簡單的盤扣就是一字型的,直到後來,條越來越長,後來就逐漸出現了盤花。

清 翠紐扣 故宮博物院藏

看完古代皇帝御用的紐扣後,很多人默默的盯著自己身上的紐扣,發現竟然和古代的差別那麼大。從這點上就能知道,古人對於美的追求也是無線的。在技術手段一般的情況下能做出那麼多華麗的紐扣,實則不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LL9N20BJleJMoPM5Y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