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記,你把俺家門口的路給鋪好了,俺真的要謝謝你,以後下雨天俺再也不用走泥水路了。」譙城區十八里鎮小懷村田方莊自然村的村民趙立蘭握著扶貧幹部羅坤的手激動地說。
今年已84歲高齡的趙立蘭,是田方莊自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老伴去世後就一個人獨自居住。由於她家門口的入戶小路沒有硬化,每遇陰雨天氣家門前的小路就成了「水泥路」,又因她有視力殘疾,平時外出成了她最大的「心病」。
為解決趙立蘭的困難,以及其他貧困戶類似的問題,小懷村第一書記羅坤先把「村兩委」幹部的思想統一認識,解決好「幫什麼人、辦什麼事、解什麼難」的問題,利用半個月的時間,帶領包村幹部對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大排查,逐戶登門走訪,建立一戶一檔案,摸清了全村64戶貧困戶中18戶有「個性化」生活需求。在這基礎上,小懷村對貧困戶要解決具體問題一一列出需求清單,根據每戶的困難「對症下藥」,制訂了詳細的「訂單式」幫扶措施,再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難易程度,按照先易後難和先急後緩的順序,分批解決具體問題。
「訂單式」幫扶少花錢多辦事。村委會首先找到可以用且不違規的錢,在政策範圍內籌資,羅坤又到自家的單位「娘家」求助,多方籌資12萬元。從4月份就按研究確定的方案,實施「訂單式」幫扶計劃。目前,已幫助第一批18戶貧困戶解決了入戶道路、房屋修繕、購買殘疾人輔助器具等實際問題。村委會獲得了村裡群眾的點贊,贏得了給貧困戶辦好事、做實事、真辦事、辦成事的良好評價。
不同家庭,貧困原因千差萬別;不同問題,解決措施方案各異;這也是精準扶貧實踐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實用型」工作經驗。羅坤說:「精準幫扶工作真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因地制宜實施措施,因戶實情量體裁衣,個性化幫扶一對一,不強求統一標準化,才能真正做到藥到病除,解決困難群眾急需要解決的生活困難之事。」他對個性化幫扶,有著自己的獨立思考,在實踐中他善於把自己的想法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積極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LJegnEBrZ4kL1ViwC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