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知道反坦克步槍這玩意在二戰中後期,隨著坦克裝甲的增厚,已經非常難擔當反坦克的任務。尤其是美國人參戰較晚,等陸軍登陸北非遭遇德軍裝甲部隊已經是1942下半年的事兒。到1942年底,第一款單兵反坦克筒子——巴祖卡問世。到了1943年,北非差不多打完了,盟軍計劃開始登陸義大利了,這時候美軍卻開歷史倒車,研發了一款使用.50子彈的反坦克步槍就讓人有點莫名其妙了。
這把反坦克槍是半自動,由溫切斯特公司製造,設計師是M1卡賓槍的設計師之一——大衛·威廉士,M1卡賓槍的短活塞導氣系統就是他的專利。
光看照片就感覺這貨是一坨鐵憨憨,不過這槍的資料很少,我沒找到具體參數。但從"遺忘的武器」UP主 Ian擺弄這把槍時費力的呻吟看來,這分量不會輕。
如標題所說,這槍的彈種是.50BMG,10發彈匣裝填,在二戰時即便是AP彈頭的穿透也不過20mm出頭,完全不夠看。它的短活塞導氣和迴轉槍機閉鎖幾乎就是M1卡賓的放大版,但由於.50彈需要更強的閉鎖,因此機頭兩片碩大的閉鎖凸榫和M1加蘭德有點類似。
最讓人摸不到頭腦的是,你說這玩意反坦克不行吧,但至少打個日本脆皮或者說德國半履帶裝甲車之類的還行。但美國人當時已經問加拿大買了他們宗主國授權的博伊斯反坦克步槍,而且博伊斯用的.55和美國人自己的.50在穿透力,動能上都半斤八兩。這美國人是真一毛錢都不想讓別人賺走???
最終這把槍在1944年造出了一台原型,然而美軍並沒考慮用這貨,只是送到法蘭克福兵工廠那邊測試了幾種.50BMG子彈,隨後這把唯一的產品就被送到了位於美國水牛城的科迪槍械博物館。(下圖中間那支)
總的來說,可以把這貨看做是一支放大版的M1卡賓槍,據說這貨的後坐力還很低,但我甚至沒在這把槍口看到制退器,也沒在槍托上看到任何緩衝裝置,加上它也不是槍管後坐原理,我有理由相信這玩意後坐力絕對不會小。不管怎麼樣,它出生的年代太尷尬,甚至有點納悶美國人為什麼非得在那個年代設計一把反坦克步槍,也許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