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低的城鎮化率和較高的人口凈流出水平,意味著未來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及這些地區的人口紅利仍比較明顯,擁有巨大的轉化潛力。
在沿海發達地區人力、土地等綜合成本日益上升的情況下,產業正在加速外溢。但值得關注的是,中西部地區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產業轉移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國外轉移,二是向國內中西部轉移。我國中西部勞動力資源豐富,承接產業轉移的空間巨大。
中西部地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勞動力素質,創造更好條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東部企業向中西部產業轉移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為國家平衡發展作貢獻。國家會為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研究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在深圳調研時了解到,不少企業和專家都認為,沿海的很多產業在中西部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西部人口紅利潛力巨大
相比沿海地區,中西部在勞動力方面的優勢十分明顯。這主要是因為,較低的城鎮化率和較高的人口凈流出水平,意味著未來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以及這些地區的人口紅利仍比較明顯,擁有巨大的轉化潛力。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在中西部地區,2018年至少有17個城市的人口凈流出數量達到或超過了100萬人,且除重慶外全部都是三四線城市。
人口凈流出量位居前五的城市包括重慶、周口、阜陽、信陽和畢節,凈流出量都超過了200萬人,其中位居第一的重慶凈流出量為301.85萬人。
作為一個直轄市,重慶的總人口超3000萬人,面積達8.24萬平方公里,人口規模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但重慶主城區只有1000萬人左右,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下轄區縣,尤其是渝東南、渝東北地區,由於這些地區經濟欠發達,就有不少人口外流到其他省份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
不過,隨著重慶主城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慶的常住人口也在明顯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到重慶主城區工作。數據顯示,去年重慶全市常住人口達3101.79萬人,比上年增加26.63萬人。
重慶之後,河南周口的人口凈流出達到了293.91萬人,接近300萬大關。儘管周口的戶籍人口達到了1161.69萬人,但常住人口卻只有867.78萬人。周口雖然轄區內人口眾多,轄下市縣農業富餘勞動力眾多,但周口市產業發展水平暫時有限,農業人口市民化主要是流向省會城市以及沿海地區。
安徽阜陽的人口凈流出量達250.1萬人,位居第三。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皖北地區是我國人口密集區,也是糧食生產大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工業相對滯後,因此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阜陽很多地方的外出務工比例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此外,前十名中還有信陽、南陽、商丘、駐馬店都來自河南,畢節、遵義來自貴州,玉林來自廣西。可見,河南、皖北以及西南的廣西、貴州、四川、重慶等地都是我國人口凈流出的主要區域。
人口流出的背後,是不少中西部城市下轄縣域內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較為滯後,工業化和城鎮化率都比較低。上述被統計的城市中,只有重慶2018年的人均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64644元,其他城市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均GDP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如,阜陽人均GDP只有21589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城鎮化率方面,除了重慶,其他城市的城鎮化率絕大多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9.58%,並大多數低於50%。比如周口只有42.82%,阜陽為43.29%,商丘為43.30%,亳州為41%。
但比照東部沿海地區,上述地區的後發優勢仍然明顯。當地招商引資的關鍵在於如何加速提升軟硬體環境,充分發揮人力和土地等成本優勢,加速承接產業轉移落戶。
產業轉移中西部大有可為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目前我國各地都在加快轉型升級,不過產業發展也是分層次的。中心城市應該主打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與此同時,普通製造業在三四五線城市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所以應該把一二線城市的普通製造業轉移到三四五線城市。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也認為,在多層次的產業中,傳統產業在廣大中西部地區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要做的是加以提升。「我們有這麼多人,如果不發展這些產業,未來就業就會有問題,因為不可能都去搞高科技。」
他還表示,小經濟體隨著成本快速上升,必須快速轉到高附加值產業。但中國是個很大的經濟體,「我們的成本可以不上升那麼快的,可以容納相對更多層次的產業」。
目前的確有不少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在擴大產能的過程中,將眼光放在了中西部。比如,正大康地(蛇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康說,正大康地的根在深圳,已經把深圳的分公司升級為整個集團的研發創造中心,這個地方代表了整個飼料行業一線的研發和管理水平。但同時,隨著產業升級,該企業去年在開封設立新公司。
先進半導體材料(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雷國輝介紹,目前其所在的行業如果希望擴大產能的話,深圳已經不具備這個條件。未來隨著產業升級,很多產能會轉移到其他省份,該企業目前準備在江西九江新開一個工廠。
彭澎說,現在珠三角一些企業在向越南等地轉移,但其實越南的產業配套不足,存在很多問題。但如果珠三角的企業向廣西轉移,距離越南也很近,就可以在廣西形成一個產業鏈的中轉樞紐,最後在鄰近的越南等地完成組裝。
但同時,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政府及公共事務部華南區首席代表肖穎提出,當前中西部、東北地區要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就需要大力提高政府的服務意識。「特別是我跟東北政府官員溝通的時候,他們的精準服務意識與東南沿海有很大差距。」
肖穎說,很多地區的招商引資活動做得很表面化,不夠細緻。事實上,應該要看清楚地區的優勢是什麼、產業布局是什麼,有針對性地去招商引資。此外招商引資之後,如何服務企業也很重要。「有時候招商的時候說了很多,但落地後卻沒法實現。」
在針對自身優勢和特點進行招商引資方面,商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9月25日,商丘市市長張建慧帶隊到福建省晉江市考察招商,參觀考察了當地製鞋企業生產經營和研發情況,並會見了安踏體育董事局主席丁世忠、特步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金朝和喬丹體育董事謝長志。
當前,商丘市睢縣正圍繞打造「中國鞋都」的目標,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配套體系,著力打造製鞋全產業鏈和全供應鏈,並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和發展成效。製鞋產業用工多,正好符合商丘當地勞動力十分豐富的特點。
隨著中西部近年來的高速發展,產業的承接也開始出現「門檻」。
成都高新區發展改革和規劃管理局副局長賀凱豐認為,產業轉移到中西部,也要分不同地區。當前東南沿海的用工、土地等要素成本比較高,有些產業轉移到中西部,但以成都為例,當地有些企業已經出現招工困難的情況,要找到理想的技工比較難,成本也不低。如今已不是中低端的簡單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哪裡都可以了,當地也在考慮產業升級。
賀凱豐說,未來我國經濟將呈現以中心龍頭城市帶動若干中小城市發展的格局。在一些大的都市圈裡面,中心城市可以發展相對高端的產業,隨著立體化的交通配套,構建立體化的產業格局。研發在中心市區,相關配套在四周。研發要有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要素的聚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搞研發,要客觀看待城市的實力優勢,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