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業主求助心理醫生:小區鄰居被確診新冠肺炎,我恐慌到無法正常生活

2020-02-17   今日女報

新型冠狀病毒橫行,家裡宅了20多天的你是不是總守在電視機旁看新聞關注疫情最新進展,沒完沒了抱著手機刷疫情數據?

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從湖南省腦科醫院了解到,這段時間,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突發性及不確定性,容易引發市民的焦慮及恐慌情緒,尤其是本來就有「情緒病」的患者更是要學會與焦慮情緒相處。

「我家小區有人確診,該怎麼辦?」這是近日該院醫生經常收到患者的提問。到底該怎麼把好情緒關?來聽聽專家們送出的一支「心理疫苗」吧!

小區有人確診了,我焦慮到無法正常生活

講述/小周(湖南省腦科醫院抑鬱症診療中心患者)

前幾天收到消息,我們小區確診了一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確診的業主在微信群里發了「告友鄰書」,詳細說明了自己確診前後經過,並向大家表達了歉意和感激。群里的大家一下不淡定了。

我所在的小區有了確診病例,我該怎麼辦?

我當時一下子緊張起來,第一個反應是,那個確診病例是幾棟?離我遠不遠?我有沒有可能接觸到病人?我感染的風險大不大?

這些問題如果有了確切答案,會讓我的焦慮緊張情緒下降很多。

有很多小區的物業做的很好,在第一時間公布疫情信息,棟次樓層,病人活動軌跡。每日發布小區消毒防控信息,人員健康情況。公開透明,盡職盡責,這樣會減少業主的焦慮情緒。

所以,當我們作為個人,獲知小區有了確診病例後,我們一定要去關注小區疫情,也可以主動為防護出謀劃策,甚至幫助小區實施這些防護措施。我們產生的焦慮的最大來源就是不確定,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對小區、物業和社區針對性的防護措施的進展程度有更多的知曉,甚至能夠參與其中,按照規定做好防護,我們的焦慮水平就會低很多。

小區出現確診病例,大家產生焦慮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適當的焦慮可以讓我們重視這個問題,做好個人防護。但在環境的影響下,我們可能會陷入過度的焦慮等負面情緒中。

在我們小區發通告有確診病例後,陸陸續續有不少同事朋友發信息來問候關切。開始我並沒覺得有什麼感覺,也給大家回信說還好。這種信息一多後,我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住在發現病例的小區,我還是有很高的風險感染,是不是我已經成為了大家躲避的對象了?我是不是也要隔離了?這種想法讓我更焦慮,伴隨一些委屈,氣惱的情緒。但是,我能馬上意識到這種負面情緒是過度的反應。於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中的理論,調整認知。

我知道那個病人並非我這一棟,而且,她也做了自我隔離,而且,我在春節以來都保持了單位到小區開車來回兩點一線的簡單路線,從沒在小區逛過。這樣想,我真正感染的機會很低。

朋友同事們發信息詢問,除了關心我,也確實反映了他們對疫情信息的關心和焦慮,那麼我就把我知道的和我的真實狀況告訴他們,也讓他們安心。我編了一段話發在科室群里「我和病人不是一棟,病人2月8號開始在家自我隔離。我初四上班後就基本兩點一線沒在小區里逛。」

小區里有了確診病例,我們確實沒法淡定,但是,生活和工作還得繼續,我很想學會控制負面情緒的辦法,請求醫生的幫助!

保持敏感,控制焦慮

專家:劉光亞(湖南省腦科醫院抑鬱症診療中心主任)

如果您所在小區出確診病例,具體建議您:

第一,對所在小區及社區的防護措施的進展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持續關注。

第二,就是理解、接納你的焦慮情緒,當你看到你的小區有確診病例出現的時候出現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找到你的家人、朋友通過電話微信進行分享和傾訴,獲得他們的情感支持。

第三,想一想,面對當下的疫情,和小區的情形,你能做什麼,把能做的措施來分一個等級,哪些措施是排在前面,最有可能做到的。

比如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防控措施分成四個類別,第一個類別就是當下我最容易做到的並且最需要緊急去做的這個類別是什麼,第二個類別就是比較緊急的我不容易採取的措施是什麼,第三個就是它可能比較重要但不那麼緊急的措施是什麼;最後一個等級它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措施是什麼。我們可以先就我們能夠想到的緊急的有很重要的防控措施去做。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如果你願意的話,帶著這種焦慮、擔心,繼續過我們的正常的生活,該做什麼做什麼。

編輯: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