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宇宙 編輯丨金雀兒
來源丨布穀學習
布穀老師:
如果孩子變不成我們期待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還執著於自己的標準框著孩子不允許孩子脫離軌道呢?
如果孩子在學校里調皮、搗蛋,那就一定不是「好孩子了嗎」?
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預期的那麼乖巧、聽話,那我們的孩子就無藥可救了嗎?
我們的孩子也許搗蛋、也許調皮,也許我們的孩子就是別人眼中的壞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不是每一個孩子的人生都可以按照標尺來衡量。
不一樣的「壞」孩子,同樣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
一、調皮搗蛋的孩子一定是壞孩子嗎?
5歲的兒子放學回來,我向往常一樣問他:「寶貝,今天在幼兒園過得開心嗎?」
兒子帶點小情緒回答:「不開心,我真想把那個學校給拆了!」
對於兒子這樣的回答我很吃驚,因為自兒子三歲開始上幼兒園,從來沒有說過不去或者不開心之類的話,今天這是怎麼了?
我很注重孩子的快樂學習,寓教於樂地長大,讓孩子在回憶童年時沒有苦澀。但今天兒子居然要把學校拆了。
在我的追問下,孩子最終說出了原因。
原來,幼兒園的廁所小男生和小女生的是分開的。如果小男生蹲下,那就是要大便,就會受到其他小男生的嘲笑,我這才知道為什么兒子每次都要回到家才上大號。
兒子這次是因為前一天吃壞了肚子,所以一天去了三次廁所,也就被小男生嘲笑了三次,在心裡留下了陰影。
我詳細詢問了事情的經過,並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現象,別人嘲笑你的做法是不對的,如果其他小男生大便的時候我們也不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但是今天兒子說的「拆學校」讓我把他規到了「壞孩子」那一隊。
我想,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曾想過要「逃離」學校、「拆掉」學校……
作為家長,我們的孩子可能就是想「拆學校」的那類孩子,但是我們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按照「好孩子」的標尺來成長。
如果孩子變不成我們期待的樣子,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還執著於自己的標準框著孩子不允許孩子脫離軌道呢?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腳印,同樣也沒有被父母規劃的人生。
《心理類型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植物要開花結果,首先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的土壤。」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找到適合孩子的成長規律,調皮搗蛋的孩子一樣也有美好的未來。
二、不被期許的孩子,人生一樣精彩
在媽媽群里看到這樣一條信息:
不想上學的理由分分鐘都能說十幾個,有的孩子甚至為了上學玩起了失蹤。
在佛山順德一名3歲女童第一天上幼兒園就「逃學」了,幸好事發後派出所巡邏警力快速響應全力搜尋,才把女童找回。
9月2日,佛山市順德區公安局樂從派出所接到樂從某幼兒園工作人員報警求助,稱一名3歲的女童康康獨自從幼兒園走失。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搜尋,最終巡邏民警在樂從沙滘菜市場附近成功找到康康,此時她正背著書包,不慌不忙地走在大街上,幸好安全無恙。隨後民警將康康帶回幼兒園。
經詢問康康的家長,康康「逃學」的原因是因為想回家拿玩具。
這個理由其實是孩子不想上學最常見的理由,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的,而家裡的玩具是自己的。幼兒園的玩具必須分享,而家裡的玩具可以不分享。
孩子們還有什麼不去幼兒園的理由呢?
很多網友說了自家孩子的奇葩原因。
@菜包包: 「我不喜歡吃幼兒園的鵪鶉蛋,我吃得好辛苦啊,我累,我太累了。」
@依然 :「我要在家陪小烏龜,我去上學,小烏龜想我了,可怎麼辦?」
@可可:「我的裙子沒有花花,會被同學嘲笑的,媽媽,你給我繡朵花吧。」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火了:視頻中,一個小女孩在海邊喊話:「大海,我不想上幼兒園!」
喊完之後,小女孩的媽媽問她:「喊出來心裡舒服了嗎?」
女兒點點頭,媽媽又說:「可是,老師會看見哦。」
結果,小女孩馬上改口:「大海,我逗你玩呢!」
孩子不想上學的理由非常多,網友直呼,這界老母親可不好當啊!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感受,但是不能嬌慣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個性,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的成長分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孩子只能感知覺,比如餓了會哭,睏了會睡,對事務的反應尚且處於低級的階段。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孩子能用表象和語言作為中介來描述外部世界,從而使孩子生活和心理的範圍得到擴大。這一階段,要讓孩子從自我的世界走出來,支持並引導他和同伴玩耍,促進形成和群體合作的關係。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已經能夠服從邏輯規則,達到運算的水平,能獨立組織各種方法進行正確的判斷。孩子不再認為成人的命令是應該絕對服從的,道德規則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規則定下來之後,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哪怕對方本身也是制訂規則的人。
第四階段: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這一階段,孩子核心的邏輯和抽象能力已經開始接近成人。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每個階段的教育必須與孩子的成長狀態相對應。
構建自我意識、培養規則認知、明辨是非、引導獨立思考,這一套流程,從小開始,到孩子成人,才是一個遞進的健康成長過程。
在孩子年紀較小的時候,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約束自己,明白什麼是界限,但這種教育方式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最終的目的是教會孩子自我約束,建立一套成熟的標準來評判是非。
作為父母,我們要把握孩子的每個階段,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尤為重要。
三、尊重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孩子想「拆學校」,既需要辯證看待,更需要好好引導。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把孩子引入合理的成長狀態,才能避免走入教育誤區。
那麼,家長到底該怎麼做呢?
1和長輩的育兒觀念不同,要堅持原則
閨蜜跟我吐槽:她的孩子上幼兒園一年半了,別的小朋友都不哭了,可她的孩子一提幼兒園就哭鬧不止。
老人聽孩子的,孩子說不去就不去,去了特容易生病,一生病就又要在家待上很長時間,惡性循環。在一年半的時間上幼兒園不超過一個月。
這樣的情況讓我非常吃驚,上幼兒園可以想不去就不去,上小學了怎麼辦,未來的路還很長,無規則的教育,只能讓孩子迷失自己,沒有了未來。
李玫瑾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很贊同:「父母要擺脫長輩的教育理念,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
老人的縱容就是對孩子的傷害,如果分清這點,老人就不會再堅持自己的「頑固思想」。
孩子是我們的,教育孩子的事情本來就應該落在我們頭上。即使再忙,接送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家長也最好親力親為。
無邊界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讓愛有規則,孩子才會有邊界。
2聰明的家長懂得如何與老師配合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融洽,正是靠家長的溝通。
溝通順暢了,彼此理解認同,師生關係也就和諧了,孩子就不會對學校產生牴觸的心理。
樊登老師講了兒子嘟嘟小時候的事:有次,他陪兒子嘟嘟在家玩過家家的遊戲。玩的過程很愉快,但兒子突然用手把娃娃打倒了。
樊登問兒子:「你為什麼把娃娃打倒,這樣他也會疼的呀。」
兒子說今天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
樊登老師很理智,第二天向老師詢問了詳細情況:原來,兒子說的被打,也是玩過家家的時候娃娃之間的打架。
作為家長,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我見過最不理智的家長就是問哪個小朋友打的,第二天去學校,家長把那個孩子打了一頓。
《與人溝通的技巧》里說了家長與老師溝通的重要性。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老師是最明白的,家長如果及時和老師溝通,就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把孩子的心結打開,就可以讓孩子對學校產生好感。
會和老師溝通的家長才是好家長,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多與老師溝通,才能讓孩子用小小的身體擁抱大大的美好。
3啟發孩子思考,從內心認同校園生活
我們大部分的孩子從小生活的環境都是順境,不知道生活的不易,更不懂世間的艱辛。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生活是要付出勞動的,讓孩子明白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
11月10日,南京江北警方發布了這樣一個視頻:有個9歲的小男孩,深夜站在窗戶前望著小區門口哭泣。鄰居被哭聲驚醒,立即報了警。
民警趕來後,男孩哭著說,媽媽晚上要開滴滴,爸爸晚上要拉貨,他一個人在家,感到孤單又害怕,忍不住大哭起來。
民警拿起手機,要給男孩的媽媽打電話時,男孩忽然情緒激動地說:「我媽媽工作忙,別打電話給她啦!我知道她晚上回來得晚,每天晚上回來的都很晚。跑單不夠時間,她就拿不到工資。」
通過記者採訪孩子的媽媽,她說:「我跑滴滴賺錢,孩子從來不讓我操心,學習成績也非常好,孩子特別懂事。」
孩子明白了生活的不易,才會有感恩之情,才會用好的成績來報答父母。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去理解:校園生活的珍貴之處,讓孩子從內心認可校園生活。
幫助他建立規律有序的學習和生活秩序。
這樣的孩子怎麼會不想上學呢?
憤怒的家庭教出憤怒的孩子,平和的家庭教出平和的孩子。
育人如同育樹,能順木之天,以至其性焉爾。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自由發展。
作為家長,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各種情緒,了解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
願每個孩子都能用自己的音符譜寫出一首精彩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