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泗橋鄉一位農民工在鄰縣務工時,一鋤頭下去挖出個渾身長滿綠銹、形似長柄平底鍋的銅器。說是「平底鍋」吧,顯得太小;說它是「瓢」吧,銅製的又顯得太重。這位農民工也沒當回事,收了工就將它帶回了家中,本以為是件「古董」,結果連問了好幾個人都說「不值錢」。
也是機緣巧合,農民工家中剛好缺個「水瓢」,雖說重量有些壓手,但總比沒有好,就湊合著用了。沒想到,這一用就是十年。
1996年,周寧縣博物館館長鄭勇一行人前往泗橋鄉做文物調研,這位村民邀請他們到家裡看一隻銅質「水瓢」,說是在鄰縣工地里挖到的,看看是不是有收藏價值。「第一眼看到它,我就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鄭館長說,它的外形呈圓腹,寬口沿,有長柄,通體素麵無紋,斗身布滿銅綠,還沾有一些閩東北常見的紅壤,整體保存完好。他憑經驗判定這是古代用來熨衣服的「熨斗」,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經村民允許,鄭館長將該熨斗帶回博物館進行研究。在經過專業的斷代檢測後,他們發現這隻「水瓢」竟是1800多年前閩越先民用的青銅熨斗。
「熨斗」一詞,一是取象徵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斗」。古人在熨衣前,會把燒紅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熱得燙手了再去燙衣料。熨斗最初在商代發明時是被當作一種刑具使用,專門用來燙犯人的皮膚。到了秦末漢初,其功能才定型於熨燙衣服。
按理說即便是1800年前的「青銅熨斗」,可器身上一無銘文,二無古紋飾,專家應該不會太過重視。事實卻恰恰相反,專家不僅欣喜萬分,還說是「見證歷史的珍貴文物」,這是為什麼呢?
據專家解釋:漢代中原的青銅器製造已經較為發達,而閩東北山區則相對比較落後,東漢末年的青銅器在山區里出土,意味著中原文明在東漢末年已經進入閩北及毗鄰的閩東周寧山區。
而且這種青銅熨斗還不是平民百姓家裡能用得了的,因為青銅器製品在當時還屬於奢侈品,青銅熨斗一般用來熨燙絲織物,只有王公貴族家裡才會有大量的絲織物,普通老百姓都是粗布麻衣,根本用不上青銅熨斗。
「小小一個熨斗,卻可以還原出先民生活的一部分。」鄭館長說,這個青銅熨斗可以為研究東吳時期閩越歷史提供參考,尤其是對研究閩東北山區的歷史有很好的幫助。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