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毛主席去安源》嗎?它可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油畫

2020-12-09     笑語千年

原標題:還記得《毛主席去安源》嗎?它可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油畫

它是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風靡全國、家喻戶曉,被推上了「革命繪畫樣板」地位的油畫;它是一幅影響最大、發行量最多,創造中外美術史上神話的油畫;它是一幅讓作者聲名鵲起、收到四麻袋情書的油畫;它又是至今糾紛不斷,風波疊出的油畫。它就是油畫《毛主席去安源》。

誕生於 1967 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是當時中國美術界乃至全社會的大事。這幅作品在"文革"期間印刷了9 億多張,全國平均每人一張還多,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油畫之一。它誕生後不久,《人民日報》刊出長篇通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出燦爛的藝術之花——記大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的誕生》,各大報刊紛紛轉載,將這幅油畫描繪成東方的"蒙娜麗莎",幾乎每個城市的公共場所,都有根據它臨摹複製的巨幅壁畫和大型塑像;郵電部也及時發行了 5000 萬枚《毛主席去安源》郵票,成為中外郵政史上的奇蹟。更不用說在文革中,有多少枚像章是以它為內容,天天掛在人們的胸口了。

在《毛主席去安源》誕生前,反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題材的美術作品只有侯一民的油畫《劉少奇和安源礦工》。"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這幅歌頌劉少奇的油畫也隨著劉少奇一起被打倒,被列毒草之一。為了批判劉少奇和歌頌毛澤東,在江青、陳伯達的授意下,紅衛兵小將們決定舉辦一場「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

參加展覽籌備工作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劉春華,從小喜歡畫畫, 他決定創作一幅反映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的油畫。他和幾個同學一起來到安源路礦,深入到幾百米深的礦井下體驗生活,訪問了當年參加大罷工的老工人和「秋收起義」的老戰士,對毛澤東在安源的革命實踐有了新的認識。很快,激情飽滿的劉春華就拿出了自己構思的草圖。

劉春華根據《中國工人運動史》的記載,在油畫中還原了毛澤東到安源煤礦開闢工作的時候,背著一把雨傘,穿著一身舊藍布衣服,沿鐵路一步步走到安源煤礦,向工人們傳播革命的火種。所以,《毛主席去安源》上的毛澤東形象,是身穿傳統的中式長袍,一手拿著油紙傘,一隻手握著拳,意志堅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的藝術形象。

劉春華在構圖安排上,將毛澤東居於畫面中央,背後朝霞滾滾,腳下亂雲飛渡。有人看過後,提出「毛主席是偉大領袖,是紅太陽,毛主席出現時,要陽光普照大地,你畫滿天烏雲不行;你這幅畫背景陰沉,且畫面上就毛澤東一個人,是不是影射毛主席脫離群眾?「但是劉春華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構圖安排。

後來劉春華回憶說:「這幅畫的構圖安排,我也是經過反覆斟酌才決定的。當地的工人告訴我,當時南方的天氣陰晦多雨, 毛澤東是傍晚到的安源, 天色不可能是艷陽高照。 所以,我選擇毛主席帶雨傘。 在毛主席沒來之前,安源反動勢力的猖獗;我選擇雲彩是為了渲染當時毛主席的到來,要掀起革命風暴的氣氛。我將毛主席安排在正朝觀眾的位置,他鎮定自若地朝我們走來,像太陽帶給人民希望。 」

1967 年 國慶節,"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幕,《毛主席去安源》首次與觀眾見面,便好評如潮。江青在看了《毛主席去安源》後,給出了批示:「這幅油畫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果實之一。它有高度的思想水平,構圖採光、著色等藝術方面亦是優秀的,建議明天人民日報、軍報發表」。

身為中央文革小組長的江青如此重視這副油畫,使得《毛主席去安源》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間成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優秀範例",與"八個樣板戲"一起成為藝術領域最高成就。

1968年7月1日,《毛主席去安源》被印刷成彩色單頁,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期間共印刷了9億多張,成 為世界油畫史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創造了中國油畫的神話。同時,它還被製成像章、郵票,公開發行。這年國慶,《毛主席去安源》與八個樣板戲一道加入了首都群眾慶祝國慶的遊行隊伍。

客觀的說,《毛主席去安源》這幅作品無論從產生的背景和影響,是那個特定的時代造就的, 它是那個特定的時代的歷史紀錄。一個年輕人畫的一幅領袖畫像,受到超常的讚賞和人們如痴如醉 的膜拜,離不開那個特定時代的政治因素,離不開毛澤東在群眾中的巨大威望,更離不開那個時代人們對領袖的神化。

《毛主席去安源》的影響有多大?當年,林彪、江青都佩戴過這幅油畫的像章,周恩來住處唯一掛著的也是這幅油畫。官方給它的評價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創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傑作"。

正當全國大肆宣傳這幅油畫時,毛澤東親自對這幅畫進行了審查。他對油畫中自己身穿長衫的形象提出異議,指出"我在安源不是穿長袍,是穿短衣。"這句話也讓全國範圍內對《毛主席去安源》的宣傳開始降溫。這幅家喻戶曉的油畫,也從此悄然成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一件藏品。

《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沉睡十幾年後,劉春華向博物館索回了這幅畫的原作。1995年10月,在嘉德國際95秋季拍賣會上,《毛主席去安源》由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以605萬元的價格拍得,這個價格也創造了當時中國油畫拍價的最高記錄。

1998年,曾與劉春華一起去安源採風的郝國欣和王樹樟提出,《毛主席去安源》系集體創作作品,劉春華於 1980 年私自將油畫從中國歷史博物館取出,以個人名義將其公開拍賣,侵犯了郝國欣和王樹樟的作品歸屬權和作品著作權。

2001年,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訴訟做出一審判決:根據《毛主席去安源》油畫的繪製事實,劉春華應是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權,駁回了兩位原告的訴訟請求。

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時,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央檔案館聯合舉辦了《巨人毛澤東——毛澤東書法與當代名家雕塑繪畫展》。在這次紀念展中,觀眾可看到中央檔案館提供的百餘件毛澤東書法作品,現當代名家創作的毛澤東雕塑,以毛澤東參加革命、建設實踐活動為主題的油畫、國畫代表作。家喻戶曉的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也在展出之列。

時光飛逝,產生《毛主席去安源》的那個年代早已遠去,但它留給人們的,是遠遠超越了油畫本身的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2KsR3YBdHeNs4ox9-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