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通往楊溪鄉政府的主道,雖不能通小車,但能通三輪車、電瓶車,可省去三分之二的路程。歷經三年籌劃,終於讓三個村的幹部坐在一起,化解矛盾,讓原先不到一米寬的田埂小道拓寬至2.5米,讓我的心舒暢無比!」12月4日,余江區楊溪鄉墩上村黨支部書記韓想平望著馬上就要施工建設的便民小道,滿臉喜悅。
這得益於余江區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切實著力解決群眾的需求,把老百姓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放在心頭。
群眾的事情無小事。2015年,楊溪鄉墩上村黨支部書記韓想平剛一上任,便接到群眾反映,要求村委會想方設法解決從墩上到楊溪鄉政府這條村道的行路難問題。墩上村委會有7個自然村,820餘戶,3480餘人,是個大村落,而且隔壁的新危村委會的人也大多要從這條小路通行。這條路必須從鐵路下穿行,原先設計的橋洞只有2.5米高,2.5米寬,小車無法通行,但農用三輪車及電瓶車可順利通過。
但過橋洞後的小道,原來只有一米寬,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每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難行,群眾要求改造村道的呼聲日益強烈。當時,韓想平覺得村裡經濟實力薄弱,不但沒有集體經濟收入,還欠外債18萬元,修建村道只能空談。2017年,經過兩年的鄉村建設,墩上村一舉還清了所有債務,韓想平便又開始琢磨起這條小道建設問題。
今年4月份,韓想平將一份成熟的規劃報告呈給駐村第一書記祝俊及駐村幹部陳龍泉的手上,又向楊溪鄉黨委書記潘富生彙報。潘書記當即拍板:拓寬800米便民村道,這個項目是民生工程,我大力支持,希望各村委會村小組協調好。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鋪橋是關乎子孫後代發展的大好事,群眾聽說終於要拓寬道路了,高興萬分,大家奔走相告。
可是事情真辦起來卻困難重重,因為修路還牽涉到別的村委會,2個村小組。有的村小組認為只拓寬至2.5米,還窄了,不如不修,至少也要3米以上;還有的村小組成員因在外地,認為侵害了他們的農田,不同意。本來修路是大好事,對各方都有益,但因初期溝通不到位,導致修路一拖再拖。
弄清了前因後果,解決問題就有方向。為此余江區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召集鄉、村、組負責人及村民代表到現場進行協調,廣泛聽取意見,真心解決問題,拿出一套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經過二輪協商,終於化解了矛盾,讓便民小道得以開工建設,路順暢了,心也就順暢了。
修橋鋪路,造福一方。楊溪村53歲的村民陳澤明告訴記者,「這路修好了,對各村都好,既方便了大家的通行而且安全。」
65歲的墩上村村民吳活瑞接過話茬,「我們今後栽種和收割也方便了,打通了路就不用走彎路,即方便又快捷,還安全,真好!」
據韓想平介紹,這800米便民小道已向上級部門爭取了8萬元的項目資金,預計還有14萬元的資金缺口,目前已有多名鄉賢願意傾力相助,陽光照在韓想平的臉上,喜悅中摻雜著堅毅。
楊溪鄉墩上村便民小道的建設只是余江區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取得良好實效的一個縮影。主題教育有沒有成效,百姓心中有桿秤,群眾滿不滿意就是標準。群眾最盼的就是真正解決問題,讓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來源:幸福余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0gn1W4BMH2_cNUg-d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