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破10億《我和我的祖國》是國慶檔最好的一部?

2019-10-03     銀幕穿越者
《我和我的祖國》打破了部分觀眾對於主旋律「說教」、「枯燥」的刻板印象。電影的立意柔軟而人性化,它雖然攫取的是新中國時代浪潮中七個重要的時間點,但落腳點在於人,千千萬萬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從普通人的故事出發,展現個體與時代的相遇與共振,喚起普通你我所擁有的共同記憶。

據貓眼數據,獻禮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在上映第3天(10月2日)晚19點36分左右,累計票房突破10億元,成為今年國慶檔第一個突破10億票房的影片。截止目前,《我和我的祖國》的票房已經超過12億。

目前該片以近40%的排片占比、48%的高上座率,以及最高的票房領跑2019國慶檔。同檔期的《中國機長》目前票房也已破8億,《攀登者》4.5億元。有票務平台預測,《我和我的祖國》最終票房將超越30億元。

打破說教式的刻板印象

《我和我的祖國》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黃建新擔任總製片人,管虎、張一白、徐崢、薛曉路、寧浩、陳凱歌、文牧野(按短片順序)七位導演共同拍攝。七個導演在同一個主題下,各自交出一個單元故事,分別是《前夜》(聚焦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相遇》(聚焦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奪冠》(聚焦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回歸》(聚焦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北京你好》(聚焦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白晝流星》(聚焦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護航》(聚焦2015年9月3日天安門閱兵)。

這次《我和我的祖國》中的重要時代印記,變成了一個時代背景,而不是主軸故事,正如總導演陳凱歌說的,這次《我和我的祖國》,主要研究的是人,而不是事件本身。而影片中的人,都是來自平凡中的小人物,小人物跟大時代迎頭相撞。

七個導演分別代表著中國四個年代,陳凱歌導演出生於50年代,張一白、管虎導演生於60年代,薛曉路、徐崢、寧浩導演都是來自於70年代,文牧野則是80後。演員陣容堪稱逆天,除了在各個單元中擔綱主演(按短片順序)的黃渤、王千源、歐豪、張譯、任素汐、吳京、杜江、朱一龍、惠英紅、葛優、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宋佳外,每個短片中短暫出現或一閃而過的配角,也都是胡軍、張嘉譯、周冬雨、彭昱暢、劉濤、馬伊琍、佟麗婭、雷佳音這一級別的。可以說,《我和我的祖國》匯聚了中國老中青三代一線主流導演和演員,參與這樣一部影片是光榮的,每個人都義不容辭。

《我和我的祖國》打破了部分觀眾對於主旋律「說教」、「枯燥」的刻板印象。電影的立意柔軟而人性化,它雖然攫取的是新中國時代浪潮中七個重要的時間點,但落腳點在於人,千千萬萬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從普通人的故事出發,展現個體與時代的相遇與共振,喚起普通你我所擁有的共同記憶。片名也點出了這一點,是「我」和「我的祖國」。

單單從這一立意的藝術化處理而言,徐崢執導的《奪冠》、寧浩執導的《北京你好》,受到更多觀眾喜歡,因為它們非常私人、非常平民、非常日常。

徐崢執導《奪冠》

《奪冠》主要講述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故事。影片把女排事件真的當成背景,把時代印記隱藏起來,這樣就有了更多時間去刻畫人物,把真正的戲劇張力還給角色,從而讓人物更為豐富。

海報上的主演是吳京和馬伊琍,實際上,真正的主角是一個叫冬冬(韓昊霖 飾)的小男孩。他家住上海石庫門,是這條街上電工的兒子,小小年紀就習得父親的一身好技術。在女排決賽這天,所有大人都盼著看電視直播,指望著冬冬扛出電視、修好天線。

寧浩執導的《北京你好》

寧浩的《北京你好》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把故事的主角光環真正給了小人物。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背景,短片以一名北京的哥視角展開,他意外地得到了一張開幕式的門票,而經由這張門票,短片也不忘那一年的汶川地震,悲喜交融,卻又傳遞出鼓勵人心的力量。

葛優飾演的北京的哥也被評:「 表演最鬆弛最有張力。」

3天破10億《我和我的祖國》是國慶檔最好的一部?

管虎執導《前夜》

由管虎執導的《前夜》則以1949年開國大典為背景,是所有短片中難度最大、歷史感最重的一個;從表演到調度到主題,也是這些短片里最佳之一。《前夜》的切入點同樣非常高妙,它講述的是開國大典前夜,負責電動升旗的林治遠(黃渤 飾)「兵荒馬亂」的不眠之夜。

《前夜》的劇本很工整,用了最傳統的「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的經典模式,所以影片的故事線很清晰,遇到的困難很直觀,解決問題的目的也很直接,觀眾跟著林治遠一層層遭遇阻礙,又一道道解決難題,到最後開國大典成功升起國旗時,觀眾也十分有榮譽感和成就感。

張一白執導《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張譯飾演的科研人員,為了國家的秘密科研實驗隱姓埋名,也犧牲掉了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相遇》的內核是大時代下悲情的浪漫,影片前半段任素汐沒出來之前,張譯控制全場,台詞雖少但每個眼神都是戲。張譯飾演的科研人員也是目前觀眾最喜歡的角色之一。

薛曉路執導《回歸》

《回歸》直接直面歷史事件。主要講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的故事,內地和香港同胞齊心協力保障香港一秒不差回歸祖國的故事。影片採用了平行敘事的方式,將回歸前的眾多人物拼湊起來,有修表師傅,有警官,有談判升旗負責人,有升旗手,用手錶作為核心元素,編織成多線疊加的敘事高潮

文牧野執導的《護航》

《護航》單元由文牧野執導,宋佳、佟麗婭、張子楓、雷佳音、韓東君等人主演,主要講述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的故事。

作為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故事之一,《護航》故事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為背景,細膩展現中國空軍女飛行員的颯爽英姿和她們肩負重任背後的默默堅守與無悔付出。

文牧野的作品風格,總能在嚴肅的選題上,感受到一股落地本土化的輕鬆感。另外,宋佳扮演的女飛行員圈粉無數。

《護航》聚焦的是2015年9月3日天安門閱兵,正片中,這個故事的標題「護航」被翻譯成了「One For All」,被大讚翻譯恰當,契合了主人公呂瀟然「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

陳凱歌執導《白晝流星》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七部中最特殊的一部,通過一個草原傳說,將航天航空事業與農村扶貧兩件大事糅在一起,中國的航天事業激勵了兩個迷途少年,扶貧先扶志。

陳凱歌作為總導演,他執導的這部也被譽為調性以及意境最高的一部,首先他選擇逃離城市講述故事,影片一開頭介紹「白晝流星」的民間傳說,也讓影片充滿了寓言性,從而套上了些許文藝氣息。

在祖國的發展大潮中,多少這樣平凡的人和事,這樣無數個「我」的命運交錯稱一部史詩,成就了今天的《我和我的祖國》。

綜合自澎湃新聞;大聰說電影;觀察者網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ybZkG0BMH2_cNUgYE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