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作為振興城市經濟、復興城市文化、重塑城市功能的一種重要手段,已被公認為是城市優化發展格局中濃墨重彩的重要環節。與城市建設初期經歷的大規模、快速化、推土機式的住宅開發和新城建設不同,城市更新更注重合理有序地對一個城市進行優化更新、人員安置、文化保護,在打造城市特性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
日本把城市建設視為一個長期、科學、規範推進的過程,其高水平城市建設管理帶來的優異軟環境,已成為日本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直接體現。特別是日本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規劃調整、設施改善、功能優化、產業升級,有效實現城市有機更新,效果令人感嘆。
尊重歷史
城市是一個活的有機體,記載著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的傳承。城市發展的歲月見證與歷史底蘊,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不僅要「留得住」它,更要「用得好」它。
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古都,京都的歷史遺存是日本之最,僅寺廟一項,就有1400多座,其中17處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全歷史文化,京都市在歷史景觀和建築保護方面制定並執行著非常細緻的景觀區域規劃和措施。
一方面,本著「寧小勿大」的規劃原則,實施小範圍劃片劃區、重點保護,既利於規劃落地的精準性,也大大降低對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擾。京都基於歷史上不同法規條例的疊加,調整完善各指定區域,顯示出政策上的延續性。
另一方面,注重城市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為了更好地呈現古都氣質,京都古城範圍內沒有較高的建築,歷史風貌區周邊遊人必經的街區,街邊綠植、店鋪門面、基礎設施等風格都與周邊的古建築交相輝映,展現古城和諧之美。
崇尚自然
得天獨厚的島國自然地理,讓日本氣候溫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擁有豐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觀,孕育出日本民族順應自然、讚美自然的美學觀。這種審美心境自然而然地體現到城市設計規劃之中。
比如水之都大阪,利用其河道縱橫、河海交匯之優勢,打造了大川、道頓崛川等和城市相協調,適宜休閒居住、親近河流水域的景觀區。
被業界譽為日本城市更新經典案例的東京六本木新城,通過創建多樣性的綠色空間,如開發出從地面至屋頂的「立體回遊」森林,最終使該地區開發後的綠地約為開發前的1.5倍,創建出約占開發面積20%以上的綠地。其核心指導思想就是,「讓城市立起來」,將都市的生活流動線由橫向改為豎向,建設一個「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都市。
長遠規劃
日本經常受到暴雨、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十分重視防澇問題,其地下管網建設理念尤為超前。不僅在城市規劃階段,充分發揮城市水系的防洪功能,增加市內綠地和砂石面積以吸收雨水,而且長期持續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更新維護城市排水設施。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東京市政機構就在市中心九段地區的幹線道路下,將電力、電話、供水和煤氣等管線集中鋪設,形成了東京第一條地下綜合管廊。目前,日本已有80個城市修建了總長超過2000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對滿足民生基本需求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精細管理
精細與美感深植於日本的城市設計理念與施工工藝之中。日本城市街道上的舊建築的門面雖注重改造和修飾,但絕不奢華、笨重;建築工地均以粗礫石覆蓋,建築體則以細網圍裹,告示牌上醒目地標註著批准部門、施工單位、工期要求;街面上一塵不染,沒有污水和垃圾,就連下水井蓋也光亮可鑑。
狹窄的傳統商業街,上空覆蓋雨棚,既透光又遮雨。街上很難見到警察,所有道口均布設紅綠燈,憑藉人車分流、各行其道的管理舉措確保秩序井然。
公眾參與
市民作為城市建設的最終受益者,理應是城市建設的直接參與者。在城市更新項目中,日本地方政府十分注重規劃引領、社會參與。通過搭建集思廣益的平台,讓懂專業的學者、有責任的組織、利益相關的人群,積極參與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來。
在日本,市一級建設局都會專設未來都市推進課,其職責是會同城市建設企劃的專業機構研究城市未來核心區域發展規劃;規劃形成後,召集學界、企業界、利益相關者、居民、社會組織等召開聽證會,詳細聽取意見和建議。
空間多元開發
基於產權歸屬不同,日本城市建設與更新往往會採取多方聯合、多元開發的模式。諸如公共住宅、集體住宅的翻新改造,因其所有權屬於政府,多採用團地再生模式,政府是主要的推動者。而在城市商業區更新改造上,多採用民間復合開發的模式,引入市場化主體,促成政策引導與私人資本攜手。
在日本,私人住宅集中的社區會採取自發社區更新模式來推動社區更新,即社區居民提供土地,建設商提供資金和技術,雙方約定好更新後的產權分配,而政府只提供公共設施建設補助。
由於參與主體多元、成分多樣,因此,為支持不同種類的更新項目順利開展,政府出台了容積率轉移政策。通過產權主體、開發商和政府共同協調,在特定容積率適用街區中,允許低密度、且限高的街道空間有償置換為其他不受限的版塊,把老城區無法實現的開發量轉移到其他地區,既避免了老城區大拆大建,也提高了產權主體和開發商的積極性,政府更能從中實現經濟平衡。例如經政府批准,日本鐵道公司通過將原東京車站土地的容積率轉移到周邊的超高層,獲得相應資金用於車站改建。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8期,原標題為《日本城市如何實現有機更新》
作者:傅海(作者系南京市秦淮區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
責任編輯:何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