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真·預測未來的紀錄片,零驚悚鏡頭,卻勝似恐怖片

2020-10-20     Sir電影

原標題:9.4,真·預測未來的紀錄片,零驚悚鏡頭,卻勝似恐怖片

發冷,頭皮發麻,揪心........

這是Sir看完今天片子的感受。

趕緊按下暫停,走到公司休息區壓壓驚。

往辦公室窗外看去,依舊迷霧籠城。

什麼片?

不是恐怖片,不是懸疑片,連一個驚悚的鏡頭都沒有。

但已經,足以讓我們瞳孔放大。

你們和「我」,都是它的主角——

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01

未來

一部自然紀錄片。

沒有老調重彈。

不誇張地說:

這是Sir目前為止看過最好,最獨特,最具有現實意義的一部自然環保紀錄片。

奈飛出品,目前豆瓣9.4分,爛番茄爆米花指數接近滿分。

《紐約時報》評論:

「這部影片的偉大成就在於將自身定位為人類和自然世界的協調人。生命周而復始,如果我們做出正確選擇,毀滅可以變為再生。」

什麼意思?

它不僅展現地球的綺麗,或是拍攝地球被人類破壞的荒蕪景象,還用更大的篇幅——

預測人類未來的生存境況,以及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法。

別怪Sir開啟嚇人模式。

這部「未來恐怖片」,離我們並不遠。

2030年。

亞馬遜雨林(占全球雨林一半面積)經過大規模的砍伐後,無法釋出充足的濕氣,乾燥的土地讓大量物種滅絕。

一個蝴蝶效應。

北極的所有冰蓋,「終於」全部消失,全球氣候變暖再次加速。

冰蓋逐漸消失預警,每年都有相關報道

今天的熱搜已經有跡象了——

2040年。

北極所有的凍土融化,釋出甲烷(一種比二氧化碳強數倍的溫室氣體)極速加劇全球氣候暖化。

2050年。

海水溫度越來越高,酸性越來越強,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死亡,魚類數量大量減少。

2080年。

因為過度耕作讓土地變得貧瘠,全球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

Sir前幾天才在《三聯生活周刊》看到:

因為環境污染和農業技術等原因,全球有6.9億人正在挨餓。

就算我們有再高超的技術,再多的「袁隆平」……

有些問題,人類依然無解。

2100年。

全球氣溫將增加4攝氏度。

4度而已?

要知道,20世紀,一整個世紀全世界平均溫度約攀升0.6攝氏度。

早在2018年,就有相關的預警。

更別提100年後所遭遇的極端惡劣情況。

地球上大量的土地已經無法讓人類居住,數千萬人將流離失所。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即將上演。

人類不能再享受平衡的自然界帶來的一切,「自生自滅」或許也在不遠處。

Sir一句話總結一下:

在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干預下。

本世紀內,人類將會走在滅絕的路上。

02

現在

以上說的是真的嗎?

這部紀錄片的講述者是大衛·愛登堡。

喜歡看自然紀錄片的朋友一定都對這個名字很熟悉。

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英國的國寶級人物。

英國女王封他為爵士,英國一艘北極考察船以他命名,億萬年前的一種恐龍被稱為「愛登堡恐龍」。

英國女王與大衛·愛登堡

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拉近大自然與人類的距離。

製作過無數自然紀錄片,Sir僅列舉近幾年的作品,每一部幾乎都是神作:

《脈動地球》《我們的星球》《藍色星球》《王朝》《冰凍星球》《七個世界,一個星球》..........

儘管大衛近幾年也活躍在自然紀錄片領域,但當94歲的他出現在這部紀錄片中時。

Sir總覺得,他不一樣了。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他的語氣,比過往更痛心疾首了;

「大自然環境漸漸消失

證據無所不在

這發生在我有生之年

我親眼看到了」

以往一貫保持謹慎客觀的自然之父,難得地,展現出他無法隱瞞的個人色彩。

因為,真的真的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這部影片記錄了我的證詞。

於是,便有了上面的科學家預測人類的未來。

你也許總以為地球變暖,生態失衡這樣的問題,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但真正發生突變,也只是上一個世紀的事。

環遊世界,走遍地球荒野的大衛·愛登堡,在講述中,同時也以一種緬懷的語調,展示他過去70多年間走過的風景。

1954年,他二十多歲,受邀探索世界各地。

全球人口27億,僅存荒野面積64%。

他回憶道:

那時候到處都有荒野,閃閃發亮的海岸,遼闊的森林,茂密的草原........

一連飛行幾個小時,底下都是荒野。

再後來,他看到越來越多的「殺戮」發生了。

1970年,成群結隊的捕鯨船捕殺鯨魚。

現在全世界最大的藍鯨只剩下了幾千隻,很難再被找到。

大衛曾在1978年時通過一台沉入太平洋的水聽器,錄下了一段聲音。

他們發現座頭鯨在「唱歌」,又長又悲傷的哀歌。

原來,那是座頭鯨的哭泣。

這些哀歌,讓更多的人注意到了捕殺鯨魚的行為,也有了更多的人出來阻止殺戮。

但大衛說:

如果我們持續不斷地消耗地球。

拯救某一物種或某群物種只是杯水車薪,整個生態遲早走向滅絕。

例如,對人類具有雙重誘惑的雨林砍伐。

木材可以用來買賣,然後在被清空的土地上耕種,再撈一筆。

Sir在上面說過。

破壞大自然,不是一個單獨的動作,一定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曾經棲息在雨林上的紅毛猩猩,坐在被砍伐後的樹枝堆上,坐在光禿禿的樹幹上。

這是2020年,眼下的數據。

對比上面1954年的數據,全球人口、大氣層碳含量都翻了兩倍。

僅存荒野面積從66%,降到35%。

03

回到未來

大衛·愛登堡從宏觀上,為全球各個國家提供解決方法。

「我們正面臨一場全球性人為浩劫

這是幾千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

Sir在這裡列舉幾條。

為女性提供教育,提高入學率;

逐步淘汰化學燃料,僅僅採用太陽能,風力,水力,地熱能;

停止大規模海域捕撈,將三分之一的近岸海域劃為禁漁區,讓海洋生態恢復正常狀態;

改善農耕方式,利用技術善用有限的土地;

停止砍伐森林,是過濾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最好的方法。

...........

看起來不難吧?

大多數都是我們聽了很多年的措施。

但會有國家真正去落實嗎?

例如這件事。

因為日本福島核電站產生大量輻射污水,日本可能將於本月做出最後的決定——

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

儘管還不知道究竟有多大的污染能力,廢水是否經過足夠的稀釋。

荒誕嗎?

這已經是多方勢力反覆撕扯後的結果。

自從地球被分割成了233個國家地區。

決策,一定受利益影響。

回到紀錄片的開場。

94歲的大衛·愛登堡親自來到了一個烏克蘭城市。

這裡曾發生近代歷史中最大的災難:車諾比事故。

1986年,因為人為的失策,這裡附近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短短兩天內市民全部撤離。

儘管這裡還帶著人曾生活過的痕跡,但整個城市早已經是廢墟一片。

我們通常「高高在上」地認為車諾比災難是:

官僚主義,人為製造的災難。

但其實每一個國家,全世界,人類摧毀地球環境,又何嘗不是呢?

每一個國家都在搶占資源,盯住GDP,在外交上掌握一份主動權。

這部紀錄片結尾。

完美回應了開頭的一幕。

大衛說,重點是「拯救我們自己」,而不是「拯救地球」。

有什麼分別?

拯救地球不就是拯救我們自己嗎?

其實,地球根本不需要我們拯救。

因為地球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自愈」。

車諾比發生地的城市,室外一片盎然生機,更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天堂。

這一幕太諷刺——

地球會克服一切,而人類終會作繭自縛。

紀錄片最後一鏡。

沒有台詞,沒有說教,更沒有激烈的警告。

卻看得Sir心頭悵然。

那個頭髮蒼白,背部微微痀僂的大衛·愛登堡,走在車諾比發生地的綠道上。

一身綠衣,步伐堅定。

慢慢進入樹林深處。

這個背影,像是他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告別」。

落葉歸根。

你再也想不到比這更完美的歸宿。

對啊。

他本不用在耄耋之年。

一遍,又一遍地奔波、操勞,去為人類講述那個「常識」。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vMJRXUBURTf-Dn5D4-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