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如何演變成魔童的?

2019-07-26     瀚墨雲橋

金川 老師原創

7月23日首映的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發了一片譁然,其中的主角哪吒與我們熟知的形象似乎相差懸殊,一臉煙燻妝,邪惡鬼怪,開口便說:「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

哪吒的師父也不是一副道骨仙風的瀟洒氣派,轉而成為大腹便便的油膩大叔。這還是深受大眾所喜愛的神仙嗎?哪吒看上去怎麼就是個混世小魔王呢?

  • 哪吒的來歷

哪吒是中國人非常熟悉且喜愛的神話人物,關於他的故事無論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詳,哪吒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哪吒的最早傳說來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話,哪吒是印度教中「夜叉王子」的音譯。在印度教神話里,神仙們有不同的「相」,當他們處於禪定狀態時,只有一個頭和兩隻手,與常人無異;而一旦處於憤怒相的時候,就會變化出多支臂膀甚至會長出幾個頭顱。

神仙們擁有了諸多手臂和頭顱以彰顯他們的神通廣大,具有超常的法力,給人以神聖偉大的感覺。

劉繼卣《大鬧天宮》

佛教典籍《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記載「毗沙門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說明他是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所以又被稱為三太子。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藏敦煌藏經洞《大聖毗沙門天王像》

現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敦煌藏經洞《大聖毗沙門天王像》是五代時期後晉出帝開運四年(974),雕刻的印刷品,在天王像右上方,有夜叉手舉一嬰兒,這位嬰兒就是哪吒。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哪吒形象,距今已一千多年。

張仃 《哪吒鬧海》壁畫

關於哪吒的傳說故事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了,主要是鬧海傳說與屠龍之說,以及降魔伏妖再成仙,並且出現在當時的古籍文獻中。哪吒出生奇異,善使乾坤圈、混天綾、風火輪、火尖槍等神器,能變化三頭六臂又或三頭八臂,是百邪不侵專克攝魂奪魄的蓮花化身。

頤和園長廊故事畫中的哪吒

唐代國力強盛,開疆擴土征服了北方的少數民族,所以對北方毗沙門天王信仰和崇拜不斷加深,而哪吒也因其父親北方毗沙門天王影響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知名度,逐漸為信眾所接受和尊奉。

明代 法海寺壁畫中的童子形象

宋代以後哪吒逐漸被道教所吸納,將其供奉為中央祭壇的大羅天神,地位高貴鼎盛,乃統領天兵天將的元帥之神,又稱「太子元帥」,還被敬作「天帥領袖」和「火輪天王」。哪吒常以娃娃或者少年的模樣登場,成為神話史上神通廣大的天庭童神。

佛教倡導普度眾生,道教宣揚神通廣大,哪吒這種嫉惡如仇、除惡揚善的性格滿足了民間渴望正義的心理需求,哪吒這一形象也被社會更廣泛的接受和信仰。

月岡芳年《月百姿》

哪吒信仰不僅遍及中國各地,還遠傳日本。在日本金太郎就類似中國的哪吒,傳說中金太郎是山姥收養的棄嬰,力大無窮,後來參與了軍閥的討伐戰爭。《海賊王》等漫畫里的角色形象原型就是日本哪吒金太郎。

  • 影視作品中的哪吒

張光宇《大鬧天宮》哪吒人物設計

建國後,深受大眾熟悉和喜愛的就是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哪吒了。當時中國畫革新之路有兩條:其一是以李可染為代表「寫實加筆墨」;其二是以張光宇、張仃為代表的「民間加現代」。

3d版動畫片《大鬧天宮》

張光宇以敦煌壁畫為創作靈感的來源,並且大量臨摹西方現代繪畫大師的作品,他曾經說:「不想隨波逐流,模模糊糊有一個搞『新中國畫』的念頭。」他並不是虛構的、空想的創作,而是將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結合從生活中得來的靈感,創造了新的畫風。

1936 年,19歲的張仃投稿給張光宇辦的雜誌,發表後張仃無比激動,沒想到這次投稿遇到了自己一生的伯樂,他也一直是張光宇的藝術追隨者。

張仃《哪吒鬧海》人物設計稿

後來,張仃作為總美術設計開始為《哪吒鬧海》的人物進行造型設計。他將大量中國古代壁畫、雕塑素材加以提煉,融入裝飾畫的元素,用俊朗的線條勾勒出經過誇張的人物形體結構。再配以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使人物造型不但具有傳統的中國神韻,也生動地突出了角色性格特徵。

1979年動畫電影《哪吒鬧海》

在為哪吒作形象定位時,導演和動畫設計提出了不同意見。主創們認為,應該強調錶現「工農兵」的勞動人民形象,導演說:「我們覺得哪吒是一個總兵的公子,不一定非要往勞動人民的孩子上面套。」

1979年動畫電影《哪吒鬧海》

最後張仃先生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對哪吒的造型進行了修改,淺色肉身配以紅色肚兜以及紅綾、金圈,劍眉和烏黑閃亮的大眼睛,顯示顯出威武神勇的正義形象。

南宋 馬遠 《水圖卷》

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中海浪作為重要的元素,讓設計者們也費盡心思。

海水的造型,浪花的變化萬千,氣勢磅礴,必須與影片的美術風格相統一。設計師們借用南宋馬遠《水圖卷》的手法,把海水的複雜特徵完美地展現出來,而且保持了傳統民族繪畫的風格。

  • 顛覆還是創新

如今這版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無論是人物造型、場景設定還是角色的性格特徵,都是對傳統的一種顛覆。

它顛覆的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形象和行為方式,用西方漫畫式的語言突出了哪吒自身的自我意識。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孫悟空,具有一種反叛、野性,孫悟空的故事顯示出中國民族性中反抗權威的思潮。作為與之並駕齊驅的神話人物,哪吒是反抗封建家庭、反抗父權的代表。它們身上的共性,也許就是廣大民眾喜愛它們的原因。

出品方也許是出於創新的意圖,將沉重的宗教、倫理主題,用輕鬆的方式去表達。形式上的創新並不一定是對傳統的顛覆,這是一種勇敢的嘗試,希望這種嘗試可以探索出一條中國動畫的創新之路,希望中國動畫可以重現《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的輝煌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tE_MGwB8g2yegNDZ8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