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不用一滴水,卻能看見遼闊大海的日式園林

2019-12-08     手望Sowarm



​...


「亭台樓榭綠影遮,奇石怪山流水繞。」

說起園林,蘇州園林必是咱們園林界的代表,亭台樓閣、綠葉青苔、山石流水,恰恰是文人墨客觸景生情之地。

但在日本有一種奇特的園林,它沒有四處生長的綠樹,也沒有自由流淌的清水。人們把這種「破敗」的園林景觀,形象地稱為「枯山水」。

金剛峰寺石庭


枯山水,又稱唐山水、干山水。這個「枯」字絕不是指字面上的「乾枯了的山和水」,而是指枯竭、極簡的意味。所以,枯山水庭院中的一切,幾乎都是靜止且無生機的。它以乾枯、靜止為美,完全顛覆了人們心中園林的印象。

枯山水庭院,無池無水,往往僅有立石和白砂,而這兩者正是枯山水中的「山」和「水」。立石為山,耙砂為水,僅通過砂與石的擺放與組合,便能呈現千變萬化的流水與宇宙,幻化著「物哀」「空寂」「幽玄」的審美意識。

高僧在枯山水庭院前打坐


日本平安時代的《造庭記》,是歷史上最早記載枯山水的文獻。它在書中賦予枯山水特定的意義:在無池無水處立起石頭,就是所謂的枯山水。它通過石頭和砂子來組成山巒和流水,以此讓人產生觀賞野外景色的情趣。

到了室町時代,隨著日本佛教的盛行,禪宗中所提倡的苦修、自律等精神為人們所青睞。空寂和幽玄等藝術精神便與枯山水結合了起來。枯山水因此有了清心寡欲的象徵,並以一種獨立的庭院模式而在日本國內流行開來,成為了日本最具象徵性的庭園文化。

櫻花時節的高台寺方丈庭院


枯山水的形成,與中國不無關係。日本古代禪僧在中國學習禪宗思想後,為表現禪宗的修行思想,他們便在日本的佛寺庭院中建造枯山水,以尋求精神追求的寄託。中式園林的基本思想背景同樣也是禪宗哲學。

中日園林同源,但後期經過自身文化與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園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枯山水便是其中的代表。在造園思想上,中式園林倡導「人工之中見自然」,枯山水則是「自然之中見人工」。所以,兩者其實是同源不同流的。

清晨,高台寺波心庭的工人在排石造景


造園思想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同。造園者建造園林的目的之一,便是將自然中的景物搬運到家中,讓人足不出戶便能領略自然風光。而選取什麼樣的景觀,則取決於造園者對於祖國自然景色的認識。

中國幅員遼闊,江河湖海、沙漠草原、綠水青山,自然環境十分豐富。造園者以此為基礎,在中式園林中修築假山、流水與亭榭。園林的布置十分巧妙,展現出一個濃縮的自然。有鳥鳴、有花香、有流水,力圖通過人工修建出自然的感覺。

而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因此,海洋在日本文化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也在日式園林枯山水中反映出來了——本來象徵海灘的白砂直接成為了海洋的象徵,立石也不再僅是山巒,而是散落在海面上的一座座島嶼。

東福寺龍吟庵,石景有龍乘青雲從海面躍出升天的意境


枯山水與中式園林風格迥異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思想文化的不同。

早期中日兩國都是受到老子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無為且崇尚自然。到了後期,中國經過對儒家的尊崇和佛教的崇拜,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運用到園林之中,便成為了中國的自然山水式園林。

而日本在受道家思想影響後,較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而與後來傳入的佛教思想相融合。後來,宗教成為了日本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政治力量,影響著日本生活的各個方面。枯山水庭院結合了空靈、清寂的日本禪宗思想,是日本禪宗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

與貓結緣的金福寺枯山水庭院


枯山水的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點便是砂。在枯山水中,砂即為水。修築者用耙子在砂子上繪製出不同的水紋,有直有彎,以此象徵平靜的水面與激盪的波濤。人們通過品味砂子紋路的變化來表現水的活態,從中感受自身心境的改變。

第二點是石。每一個枯山水景觀中,都會有一個最大的石頭作為主石,是佛教中須彌山的象徵。這主石是水的起源,砂子的紋路便從此處開始繁衍變化。枯山水中的石頭都是天然無修飾的,但通過埋石其剛健挺拔的精氣神便能顯現出來。

石頭也有剛健挺拔精氣神


第三點是觀賞角度。中式園林與枯山水均受水墨畫的影響。不同的是,中式園林講究「移步易景,人在畫中游」的動態賞玩趣味。枯山水則採用靜態方式觀賞,並且多數是在不同的房間,通過不同的窗戶向外觀賞。將窗框作為畫框,將窗中景作為牆上畫,體現了靜思參禪的觀賞樂趣。

無山無水的枯山水,以砂代水,以石代山——通過隱喻及象徵的藝術表達手法,用人為的方式布置石頭與砂子,來模擬心中大自然的各種生態景象。它所形成的「抽象自然」,充滿了獨特的靈性與韻味。

龍安寺石庭與靜坐的觀者


現在,枯山水不僅僅局限於寺院之中,因其簡單易尋的建造元素,不少酒店餐館也會留出一方小天地來建造枯山水。另一方面,枯山水「至簡」的設計理念,也被運用在日本的現代設計之中。

如今,倘若到日本京都著名的東福寺、龍安寺等枯山水園林遊玩,你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前來朝拜的遊客——他們面對著枯山水,可以默不作聲地坐上半天,仿佛這片枯山水隱藏著他們內心對世界最真實的解讀。

一沙一世界,是佛教中禪悟的境界。枯山水用最簡單的砂子與石頭,便構築了心中對於世界的理解。四季更替、日月變化都會使枯山水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或許,這方小世界便是這大千世界的濃縮,也是每個觀者精神世界的延伸。



參考資料:

《知日·枯山水》文/茶烏龍

《日本文學思潮史》文/葉渭渠

《一篇文章讀懂日式「枯山水」》文/時事文史

《中國古典園林假山與日本枯山水的異與和》文/弘逾

《論日本枯山水庭院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差異》文/來蕊

《一條讀懂枯山水:我不是一個假的園林》文/藝術筆跡

《為什麼「無相」的枯山水卻秒殺人間無數?》文/新景觀設計

NHK美之壺系列第49集:枯山水(かれさんすい)(2007)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mas8G4BMH2_cNUgOo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