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餘杭駐守隔離病房時間最長的人!今天解除隔離!你認識他嗎?

2020-03-13     餘杭晨報


結束隔離即返回工作崗位

隔離期間一天40多個工作電話


「今天有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回來複查,抽血、拍CT都要做。」

「這個給B區的護士,讓大伯繳費拿藥。」

「胡主任,血樣還沒送到嗎?我去問下,馬上送過來。」

今天,餘杭區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張曉強結束14天留院觀察,主動放棄療休養的他,直奔感染科,換上白大褂,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去。從留觀病房到感染科短短一兩百米的路上,他接了3、4個電話,不是請他敲定病人診治建議就是詢問患者檢查事項。前兩天,記者電話採訪隔離中的他時,中間也曾被打斷4次,都是科室、醫院的工作電話。

張曉強副主任正在穿隔離服

張曉強跟同事們在討論治療方案


2月27日,我區唯一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餘杭區第一人民醫院最後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第二天,在戰「疫」一線堅守了一個多月的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張曉強撤出隔離病區,開始為期14天的留院觀察。

但是,這14天裡,張曉強依舊忙碌,每天幾乎都有40多個電話,還有數不清的微信消息。雖然院內確診患者實現清零,然而,感染科每天仍有幾十位甚至近百位的患者前來就診,還要負責已治癒的新冠肺炎患者後續複查等大量工作。身為副主任醫師,張曉強主動放棄療休養,選擇直接換上白大褂,回到科室與同事一起繼續守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感染科護士長章建蘭說:「我每天要打十多個電話騷擾他,微信就更多了。

徐夢雨/攝

截至今天,因為疫情,他已經有55天沒有回家了。他也成了駐守在隔離病房裡時間最長的人。


1月19日前後,作為區新冠肺炎治療專家組成員,張曉強已經開始日夜守在醫院,隨時對收治的發熱病患進行診斷判別。「經常半夜被叫起來,後半夜2、3點起來看病人的時候也有。」他說,1、2月份的工作時長應該是以往的兩、三倍,甚至更長。

一院收治的11位確診病患中,最讓他記憶猶新的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小朋友很乖,偶爾不高興了,只要哄一哄就會乖乖配合我們的工作。」看到孩子,張曉強常常想起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上小學四年級,一個剛滿4個月,「錯過了小女兒的百天。」言語間的遺憾一聽便知。

張曉強的小女兒

感性的張曉強是難得一見的。共事多年的章建蘭說,「我們主任一直都很冷靜、溫和,基本沒見他有情緒激動的時候,你只要接觸過就知道。」但就是這樣理性的人,在看到大女兒寫給他的信時,還是紅了眼眶。「快兩個月沒見她們了,感覺女兒長大了,特別想孩子。」



說起這段經歷給他的最深感受,張曉強想了一會兒說:「有兩點。一是我們感染科的醫護都特別盡責、特別努力、特別辛苦,醫院的所有人都擰成一股繩,特別團結;二是這次經歷也算是一個教訓,讓我們覺得要加強感染科的建設,平時也要做好對突發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演練,平時多學習、多實踐,有需要時才能更有力量。


病人情緒穩定了再出病房

不然不放心


謝蕾是餘杭一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負責發熱門診,本周開始留院觀察。在非典時還是「打輔助」的年輕醫生,在17年後,成了沖在最前面的領頭人。

「第一次聽到武漢那邊有新冠肺炎的消息,我就跟家裡人說,『今年春節,怕是過不好了』,但還是沒想到會過成這樣。」謝蕾說,丈夫是監獄系統的,一直在單位,兒子年前回了老家,臨平的房子已經空了1個多月。

流感高發、疫情來襲,1月到2月初,餘杭一院的發熱門診一天要接診200多人。醫院將發熱門診分為普通門診和新冠肺炎門診。醫院各個科室的醫生、護士都來支援,有一位男醫生還帶了尿不濕。因為要穿著防護服坐診3、4個小時甚至7個小時,期間不能上廁所、喝水,對一般坐診少的醫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像我們就習慣了,坐門診不喝水,一天也不上廁所,嗓子也鍛鍊出來了。」她說,「全副武裝」坐診,醫生說話都要扯著嗓子,很費力氣。

2月,隨著確診病患的增加,謝蕾的工作也逐漸轉移到隔離病區。細心的她十分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態。有一位病人收治進來很早,但是住了一個月也沒有出院,讓他情緒變得有些不穩定。有一回謝蕾查房,就看到他在哭。等到查房結束,她就陪在那位患者身邊,和他聊天,一直到對方情緒穩定才出來。「心理狀態對病情恢復很重要。他在裡面哭,我怎麼放心出來。」

病人難,醫護也難。日夜不停的工作,讓他們身心俱疲。但是,疫情之下,隊友們表現出來的無私奉獻、勇敢無畏令謝蕾感動不已。「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就默默做事情,互相幫助,那種氛圍特別好。」她說。

前段時間,謝蕾在醫院邊上走了一圈,驚喜地發現「外面已經是春天了,河邊的樹長出新葉,花都開了。」她打算隔離結束去療休養,換換心情之後再投入工作。


很多病患發病前兩天就得到救治


比謝蕾早一步開始療休養的沈林峰是餘杭一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兩三天的休假是他對自己連續工作近兩個月的獎勵。

王珏 /攝

「平時沒感覺,現在才覺得平靜的生活太美好了。」沈林峰說,1月初開始著手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每天診斷疑似患者、調整確診病患治療方案、統籌隔離病區工作,讓他沒有時間好好欣賞病房外的世界。「進隔離病區的時候還是冬天,現在竟然是春天了,風景完全不一樣了。」

回想過去的一個多月,沈林峰對一次「二十分鐘集結」記憶猶新。1月末,餘杭一院收治了一位發燒的產婦,即將分娩。晚上十點半左右,該院感染科、呼吸內科、產科、兒科等多科室主任在二十分鐘內趕到急診室負壓病房。隨後,按照前期預言方案,為產婦順利接生。「當時產婦羊水已經破了,馬上要生。我們按照新冠肺炎患者的標準為她接生,幸好後來排除了,只是普通發燒。」他開玩笑說,估計對產婦來說也是印象深刻,「那麼大陣仗。」

在沈林峰看來,餘杭區抗擊疫情之迅速不僅體現在這一件事上,也不僅體現在醫護一線。他曾做過粗略統計,發現我區收治的確診病例有很多是在「發病頭兩天,就被送到醫院,得到及時治療,避免發展成重症。」他說,這是全區各條戰線,包括社區、市民等等的共同努力。


聽到病人的感謝

感覺自己真的是天使


在餘杭一院,95後是這次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該院甲乳外科護士陶琴1996年出生,是院內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護士之一。

因為曾在感染科輪崗過,剛進入隔離病區的感覺有點像「回娘家」,有熟悉的同事,對感染科的護理工作也有一定認識。1月21日晚上,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實話說,緊張中有一點點興奮,開始護理才知道有多不容易。」陶琴說,三層手套、護目鏡起霧影響扎針,N95口罩讓鼻樑發紅破皮……

不過,「病人真的很好。每次進病房,他們就會跟我說辛苦、說感謝,謝謝我們過年不回家幫助他們。」陶琴說,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就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是天使一樣。

病人的白衣天使勇敢、無私,會照顧人,但在父母眼中,他們還是一群長不大、需要呵護的孩子。2月中下旬,陶琴從隔離病區撤離並結束留院觀察,回到家裡。一直不敢多問的父母,終於鬆了一口氣。「我爸媽給我準備了很多零食,哈哈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hgG1HABgx9BqZZIw2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