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北京亦莊創新發布獲悉,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也稱北京亦莊)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原有60個行政機構精簡為23個,削減比例超過60%。作為《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亦莊新城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的一項重要任務,機構改革的基本完成意味著經開區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改革鏈條進一步完善。
全國首個 前端許可權限和後端執法職能同時歸集
經開區新組建的機構——行政審批局,把過去分散在16個部門的審批權限集合於一身,「一枚印章」管起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對企業來說,三個事項並聯到一起,材料只要一份、核驗只需一次。
「『一枚印章管審批』制度是政務服務的最好體現。」經開區有關負責人說。經開區在北京市先行先試「一枚印章管審批」審批方式,原來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行政許可權集中到一個部門統一辦理,減少了企業提交的材料和跑動次數,縮短了事項辦理時限,提高相關人員的辦理效率。在首批納入用章範圍的194項事項中,已有149項在行政審批局集中辦理,7500件以上行政審批事項通過這種新方式辦理。圍繞「只進一門、只跑一次、只撥一號、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表申請、一套審批標準、一口兌現政策、一枚印章管審批、一體化無差別受理」的「十個一」目標,經開區正打造更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政務服務體系。
不僅如此,經開區還將城管執法分局、環境執法隊,及產業發展、社會建設、城市運行、市場監管、勞動監察等領域的執法職責整合,組建了綜合執法局,集中行使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運行、社會事業3大方面30多個領域7000多項職權。「現在我們通過一次綜合檢查將這家企業涉及的各方面檢查全部覆蓋,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打擾,給企業減負。」上述負責人介紹,經開區通過「一次檢查,全身體檢」模式,實現在執法隊伍上做「減法」,在執法為民和優化營商環境上做「加法」。
行政審批局和綜合執法局兩個機構的設置,是經開區此次改革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變量,通過兩個方向的集中打破了傳統按照條塊管理的職權運行模式,也使經開區成為全國首個同時歸集所有前端許可權限和後端執法職能的國家級開發區和區域,實現了職能按種類最完整的「集合」,也是最徹底的「環節式」流程再造。
聚焦主責主業 優化經濟運行和對企服務
作為北京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區」中的「一區」,經開區此次機構改革的其中一個舉措就是聚焦產業發展主責主業,優化經濟運行和對企服務。
拿此次組建的經濟發展局來說,這是經開區將發展和改革局、統計局,及調查研究、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整合,設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規劃、總調度部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首席政策官」,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研究制定的統籌。作為經濟運行的「首席調度官」,強化對經濟社會運行的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作為區域協作的「首席合作官」,發揮政策集成和信息集成優勢,推動區域合作和協作。此外,還組建了項目准入和落地的集中決策、調度部門——營商合作局,統籌招商引資和對外交流合作,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組建科技創新和企業對接的「管家式」服務部門——科技創新局,促進科技創新和與三大科學城的對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建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和市場秩序管控的統籌部門——商務金融局,統籌市場監督和商務金融等經濟管理職能,加強對市場風險的預警和防控。
經開區相關負責人說,經開區此次機構改革突出經濟發展的核心功能定位,著眼產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健全工作體制機制,強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運行監控,加強市場准入和項目落地的統籌協調,優化企業對接服務和保障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內外貿易發展和金融業創新提升。
從60到23 不是簡單合併,而是「咬合」運行
經開區此次改革,機構整合、精簡力度大,削減比例超過了60%。改革前,工委、管委會內設部門23個、行政執法機構2個、事業單位33個,再加上納入此次改革的工商分局、食藥監分局,各種性質、大大小小機構共60個。改革後,工委、管委會職能機構14個、公共服務機構9個,機構總數減至23個。
值得一提的是,經開區開創性的探索設立公共服務機構,打破機關和事業界限,重構以職能屬性和職權運行方式劃分的分工體系,這在全國也是首創。
經開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改革後,機構職權運行呈現「一軸多面數點」的圖譜樣態,圍繞以環節劃分為基礎的鏈條式管理軸,分布黨的建設、產業發展、新城建設、城市運行、社會治理、服務保障、營商環境等多個業務發展面,在每一發展面上又有數個核心機構拱衛支撐,相互分工協同、「咬合」運行。
「改革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專業化、社會化』原則,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機構職能、激發乾部潛能』四大核心目標,」上述負責人說,「機構改革決不只是改名字、換牌子,關鍵是改理念、改功能,是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最終要實現政府、市場與社會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發展和新城建設同步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