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紹的屋主,是住在蘇州的@iamoomoo。他對於毛坯房有著迷之熱愛,十多年來租的房大半是毛坯。去年他搬入一個精裝房,沿襲一直以來的偏好,他讓這個千篇一律的精裝房又一次變成了「毛坯房」。在他的好好住主頁上,最常看到的評論可能是「一股清流」四個字。
他家的「毛坯」,並非是說「未裝修」的粗糙,反倒是一種貼近自然的細膩。沒有過多刻意的或是標籤化的裝飾,使用多年的家具、一盞盞燈、陪伴許久的綠植、孩子的畫等等,都是家裡的風格組成。以下,不妨一起來看看他家。
房屋信息
戶型3 室
使用面積122㎡
房屋位置江蘇 蘇州
裝修花費3.8萬元
01
對於喜歡的元素
就在家用到徹底
@iamoomoo 的偏好在家裡表達得尤為明顯,譬如綠色,譬如燈具,譬如植物,再譬如豆腐布。
無論是新家還是舊家,帶有灰度的青蔥綠色都是最常出現的一個配色,從點到線再到面。他家裡的客廳主要分成三個區塊,工作檯區、沙發區以及靠著一面牆的開放收納展示區。這三個區塊沒有明顯的空間區分,由植物、燈與老物件自然而然地串聯起來,綠意籠罩著這一切。
植物的枝莖與檯燈及壁燈的「手臂」,在整個空間中肆意地攀爬,很難說出這些直線在空間裡的分布有什麼規律,但這之間,卻有著一種隨意卻篤定的活力。
大範圍的「面」是綠色的,細枝末節的「點」與「線」亦如此。沙發區,幾盆植物或是直接立在桌子一側,或是通過老木凳架高,綠葉鬱鬱蔥蔥,同時,燈罩或掛燈線也以更局部的方式讓綠更為徹底。
再說豆腐布,他對豆腐布可謂一見鍾情, @iamoomoo 這麼描述自己第一次遇到豆腐布的經歷——「某次去面料市場找帆布做包,鋪子裡看到了豆腐布。針織疏密如紗,質地綿軟色如棉花,價格 3-5 塊錢一米,通常用來過濾豆腐滷水。出於喜歡買了許多,後來嘗試用作紗簾,掛上去的當晚,屋裡全是棉花的香味。」
豆腐布市井而廉價,卻有著不造作的白色與輕盈的質感,用作門帘、窗簾、甚至代替櫃門,都不乏質感。在他家的玄關處,一面豆腐簾從入口延伸至客廳,既替代鞋櫃的櫃門,也遮掩了次臥室的門。
衣帽間裡,豆腐布同樣承擔起「櫃門」的作用。靠牆是宜家艾格特的衣物收納系統,兩簾豆腐布即充當衣櫃門。
在餐廳吧檯處,也同樣滿眼儘是豆腐布。有趣的是,@iamoomoo 甚至將豆腐布也倒鋪在天花板下,空中的空氣感與曲線同樣很讓人驚喜。
02
「真要自己動手後就發現,
其實 DIY 也不太難嘛」
無論是裝修中,還是裝修後的日常生活,@iamoomoo 都是克制的。他家裡物品不少,但卻沒有太多消費主義的印記。用了十多年的椅子、撿來的架子、父輩們留下來的器物等等,這些東西看似隨意卻頗有章法地擺在家裡的每個角落,共同支起了這個家裡古樸卻雋永的氣息。
客廳的一角,如@iamoomoo 所說,「畫框太多了,大部分還堆在角落。這些畫里多是孩子的成長照片、他幼時的畫、父輩留下的老畫框、泛黃霉了的畫報等等,好不好看不重要,但一件都不能少。」
他並不僅止於收集老物,在他的家裡,這些頗有年歲或是在外人看來不值一提的物件,自有一番本領來煥發新的生命力。譬如,疫情期間,他在客廳這面收納牆前拾掇出了這麼一個臨時工作檯。
工作區另一側擺了一盞檯燈,這盞檯燈是通過一個舊花瓶改造而來。當年,父親留下許多瓶瓶罐罐,這是其中一隻,原本只是用來插花,但趁著手邊有著多餘的布罩,他乾脆自己改造出一盞檯燈。
客廳的大書桌也是他自己動手做起來的。因為找不到價格款式都中意的長桌,乾脆自己動手,買木板、買白膠、買電刨切割機等等,採用卯榫結構,一張符合心意的桌子就出現了。
在家找到了一塊真皮和一個木架,動動手,家裡就多出一張皮椅子。
有「大製作」DIY,自然也有輕巧的版本。比如,舊家裡的這個床頭櫃,就是他用兩個堆疊的 MUJI 收納箱再加上一塊木板就完成了。
多餘的銅絲,快手就能捏成一個輕簡的咖啡濾杯。
根據自己的心意、預算、擁有的材料,來創造或改造出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物件,這些融入了心思的「家居好物」,也能讓家成為最獨一無二的家。
03
家裡沒門,
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家裡沒有設計房門或櫃門,是@iamoomoo 一直以來都堅持著的一個習慣。一年前搬入這個精裝房時,他優先進行的一個調整就是,拆除原有書房的以及衛生間的門和門套。在他看來,現實生活中,門的使用頻率很低,直接敞開或是以帘子替代,都能滿足日常的需求。
搬來新家後,上一個房子拆下的窗簾都一一用在了家裡的邊邊角角,譬如洗衣區外的這層遮掩,拉簾使用起來比傳統的櫃門更為便捷。
陽台另一側是儲物間,平時使用不多,拉上綠窗簾再加上一個木墩,陽台又多出了一個「茶室」的功能。
主臥衛生間裡,也有著同樣的兩道綠帘子。一道作為衛生間的門,另一道作為洗手台下櫃的櫃門,元素統一,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看完 @iamoomoo 家,不免發現,家的風格似乎真的永遠無法一蹴而就。他家的溫度與肌理,很少來自剛搬家時的購物或消費,而是來自陪伴多年的物品與自己製作的家具。可能對他而言,房子更多是一個承載記憶和生活的空間,無論搬幾次家,搬到哪裡,有自己與家人以及這些老物與植物,這種「毛坯」的細膩都會永存於他的周圍。
最後,
家的質感得慢慢「熬」出來,
但他家也並非沒有現成的技法可以「偷師」
更多他家的模樣
掃一掃去好好住 APP 里看看吧
編輯 | 晃摳你
版權聲明
好好住編輯部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個家的
就點個「在看」吧